【小丑回魂.影評】保持原作水準 只是沒有新意
今年最矚目的恐怖片重拍作品,非《小丑回魂》(IT)莫屬。幸好,這齣翻拍作品沒如很多翻拍恐怖片般淪為「伏作」。
《小丑回魂》整體十分工整,恐怖氣氛也拿捏精準,而經典角色小丑的形象,就比原作更為突出;重要的是,須知原作小說元素繁多,架構宏大,當中恐怖元素以外的成長命題,更可將本片歸類為有點慢熱的劇情片,一味追求節奏極快明的觀眾未必受落。某程度上,本片不算青出於藍,但以翻拍作品而言,可保持或貼近原作的水準,已是相當難得。
然而,以戲論戲,不斷的翻拍其實並非好現象,這更體現了荷里活——尤其是在恐怖片種上——仍然鬧著劇本荒。一套翻拍電影即使質素不錯,但這始終不是原創的新橋段,換言之是沒有新意的;一個類型如果只是不斷將舊橋段循環再用,對於長遠發展亦絕非好事。因此,筆者縱認為本片具一定質素,但就絕不推祟這種做法;況且,翻拍成功的例子少之又少,本片幸運的是找到好導演。
這裡先交代一下原作背景。《小丑回魂》改編自恐怖小說大師史提芬京(Stephen King)的經典小說,1990 年曾拍成兩集、合共逾 3 小時的「電視電影」,多年前明珠台都播放過。將本故事再度重拍的呼聲,一直沒有停止過。27 年過後的今天,電影拍攝、電腦特效技術已經大進一步,許多天馬行空的大場面,今時今日即使要拍都相對容易一些。
新作的導演筒落在阿根廷導演 Andy Muschietti 手上。此君拍攝短片出身,2008 年的短片《Mamá》令他得到荷里活青睞,2013 年更推出了同名的長片《屍人保姆》(Mama);該片大玩心理恐怖、倫理糾結,是具水準的恐怖作品。所以,由他來重塑這個經典故事,上映前已備受期待。
導演在尊重原作的原則下,今集《小丑回魂》於營造恐怖氣氛上更為細緻。例如,電影巧妙地運用濃烈、陰沉的色調,加上具層次的燈光、著重恐怖細節的佈景等,突如其來的聲效反而退為輔助。全片的恐怖段落分布平均,而且由頭到尾皆保持到一定力度,兼且做到感官刺激與恐怖氣氛兼備。
可惜「成也小丑,敗也小丑」。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舊作及新作都是),這故事最恐怖之處,就是將小丑這個本來是為人帶來歡笑的形象顛覆——逗笑的人物竟變成了恐怖的夢魘。新作保留了這種設定,震慄效果自然存在,對於未看過原作的觀眾,效果可能更強烈一些;惟對於看過原作的觀眾來說,則無疑是少了驚喜。事實上,現今恐怖片比過往失色,一大主因就是欠缺新風,續集及重拍成了常態,新的標誌性角色似乎買少見少;正如本片的小丑,其實份屬 1990 年代標誌,即使以略為調整的面貌再現觀眾眼前,本質仍然是舊酒新瓶。
【編按:以下內容含劇透,逃生門在此。】
本片的恐怖情節不少,整體氣氛非常不俗,這是值得一讚的。
舉例來說,中段有一場所有主要小孩角色在工作間查看幻燈片的情節,當中的燈光、佈置都有效營造到奇詭氛圍,細節位充足;其中,畫面對於播放工具的短促特寫鏡頭,更大大增加了觀眾緊張感,編導安排小丑在該場出現的節奏,掌握得極其準確,從定格畫面到動畫,再突然向角色們猛撲,這場戲就巧妙運用了電腦特效強化了恐怖效果,沒有過火。此外,本片的尺度比電視電影原作為大,部分畫面頗為血腥,片首小丑對小孩施以毒手一幕,其突如其來的暴力血腥情節,就有點令人意想不到。
而在小丑的恐怖設計上,本片也更上層樓。當年電視電影版本的小丑形象突出,白臉、紅鼻、紅髮、以及邪氣眼神,配上殺戮小童的駭人行為,成了許多影迷的「童年陰影」;論地位,這堪稱與《猛鬼街》的Freddy、《黑色星期五》的Jason等經典角色媲美,都是家傳戶曉、耳熟能詳的。新版小丑外型則更考究,化妝更為慘白,裝束也更為古典,比原作多了一種哥德式的詭秘。飾演小丑的演員,是1990年出生、來自瑞典的Bill Skarsgard;重拍版找來年輕演員來演這經典角色,非如原作一般找資深中年演員來演,這個改動無疑極具新鮮感,加之此演員的眼神相當凌厲,更突顯到恐怖氣息。新小丑的動作也更為矯健,換言之對小孩來說就更有殺傷力,並進一步增加了這個歹角的說服力。
不過,在劇本方面,新版電影卻多少存在落差。
《小丑回魂》的原作小說,涉及童年恐怖陰影及人生感懷,是個元素豐富的恐怖故事,而原版劇本亦處理完整,將恐怖故事、成長過程的結合做了細緻的舖排,恐怖氣氛營造出色,透過生活細節中突如其來的詭異變化,令觀眾有很強的代入感。
原作一分為二:前段是角色們的童年經歷,主角 Bill 的弟弟意外地被邪惡小丑拐殺,他與幾位友人決心阻止妖魔,成功暫時擊退小丑;來到後段,因為童年惡夢而成長擺脫不了失落感的他們重新聚頭,再次面對小丑,並終於知道小丑傳說背後的真相。前段的鋪排凝聚了後段的特強劇力,只是礙於當年技術所限,壓軸高潮段落的場面拍得未如理想,說服力打了折扣,應有的恐怖氣氛也削弱了,其實有點可惜。
來到今集,進入戲院之前知道片長只有 135 分鐘,本以為這會比原作精煉,原來卻不是。因為今套重拍電影只拍了原作的前部分,即是小孩角色們面對邪惡小丑的情節,換言之本片其實沒有真正進入戲肉。至於本片與原作的前部分相比,原作反而更精煉些,新作卻略為冗長一點。至於電影尾聲,更擺明車馬地稱這是「第一章」,明示會有續集,多少帶有「掠水」成份(但如果續集上映的話,筆者仍傾向入場觀看)。
除了寫恐怖經歷外,原作描寫主角們面對成長困惑的情節,也是作品非常重要的一環。導演及創作團隊尊重原作精神,恐怖片是明線,暗線仍是呈現少年成長的青春片,有著一種隱隱的熱血感覺;少年即使面對欺凌、惡人、妖魔,惟始終只能依靠自己,聚合僅有的勇氣與力量,不能依靠冷漠而虛偽的成人。然而,本片劇本雖保留了原作精神,但如前所述,一切只是熟口熟面,僅為重覆前人的成功。
總結而言,本片是保持原作水準的翻拍式恐怖片,成績不俗,觀乎初步反應都有可能大收旺場;然而,要知道出色的翻拍作品,或許會有一時的成功,但長遠而言,恐怖類型電影仍然需要新風。重拍成風是 2000 年打後的現象,寄望在往後日子裡,時代潮流是朝有新意、切合時代的原創劇本方向發展。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