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城包膠:香港人有環保意識過新加坡人?

撰文:Sheeta
出版:更新:

在新加坡購物,每次帶回家的除了食物和日用品,往往還會有一堆膠袋。

我要用「一堆」去形容,是因為無論是高級超市還是平民士多,店員們包裝貨品的悉心程度,簡直直逼日本高檔百貨公司的禮盒。

首先,乾、濕貨分開兩個袋裝是基本,濕貨那個膠袋內,已經有保鮮膜包好的肉類和蔬菜都會各有一個袋,芝士也需要有私人空間,自己一袋;乾貨稍為好一點,通常只有玻璃瓶子和有機會壓壞的東西不能共存,例如豉油和一包包的豆呀、香料等就要分家。

店員們甚至執着得每次都叫我懷疑,膠袋使用數目是否包括在他們的 KPI 之中——用得愈多花紅愈多?如果你告訴他們,放同一個袋就可以了,他們還是會想方設法趁你不為意時,將那份已用發泡膠盒裝好的豬肉,放入一個小小的、沒有手挽的那種白膠袋。因此每次結帳時都必需打醒十二份精神才能「煞無赦」,煞停店員繼續入袋。

在新加坡購物,每次帶回家的除了食物和日用品,往往還會有一堆膠袋。(作者提供圖片)

每次跟新加坡人討論這個話題,都會招來強烈抗議。

我們會把膠袋當垃圾袋用呀,所以不會不環保。

有一段時間,我將超市的膠袋照單全收,用作垃圾袋。但即使我每一、兩天就丟一次垃圾,家中的膠袋都好像永遠用不完,而且愈積愈多。最後為了不讓它們佔地方,開始將明明不需要分開包裝的垃圾也小心奕奕地分開處理——廚餘一個袋、衛生用品一個袋之類,好像超市那些店員一樣。但是家中存放膠袋的那個角落從來沒有見底的一天。

不止一次我拿出自攜購物袋去買餸,那個購物袋我已用了快十年了,雖然保養得不錯但看得出來不是什麼貴價袋,街市阿姨們倒很寶貝它,硬是說怕弄髒,我有時說不過,只好讓她們用報紙包住蔬菜。

咸蛋膠袋到底要如何用它裝垃圾?這個透明膠袋如何保護弱小的蕃茄?(作者提供圖片)

有一次我路過雜貨店,想買一隻咸蛋,那是面上還有一層黑炭泥裹着的咸蛋,每隻都有一個透明袋包好。我拿着咸蛋到收銀處,說時遲那時快,他已經將咸蛋放入一個只能剛好放一隻咸蛋的手挽袋。我馬上打開那個早已拿在手上的購物袋,用堅定語氣告訴老闆我不用那個膠袋了,他一手將咸蛋遞給我,一邊念念有詞地用華語說:「你這樣袋子會弄髒啦。」我真想拿那個咸蛋膠袋去「請教」我的本地好友們,到底要如何用它裝垃圾。

最搞笑是街市的大叔大嬸,還可能一邊反過來教訓你說蕃茄什麼的很易撞壞,一邊將他們放入一個小小的透明膠袋。請問這個透明膠袋如何保護弱小的蕃茄呢?難道它會有汽車的安全袋一般,有意外時自動充氣?我不知道。

新加坡的塑料包裝款式五花百門,最經典是放凍飲的透明袋,還有用來拎着熱飲杯子的膠手挽,後者甚至不是一個袋,另一個垃圾膠袋相信是它唯一的歸宿。在國家政策的層面,新加坡政府在環保方面的確下了不少苦功,例如垃圾發電、廢水回收等,雖然仍停留在起步階段,但不少人覺得起碼比香港有先見之明。不過,在一般人的環保意識方面,香港人則比新加坡人好得多。如果閣下自問非常重視環保,我勸你打算移居新加坡之前要三思,將每天與店員爭論少給一個膠袋的勞氣和鬰悶考慮在內。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