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何方.四】房署搬龍門製空置假象 市區中轉屋遭逐一清拆

撰文:柯詠敏
出版:更新:

「我冇得揀。」這次遇到的清拆戶,幾乎全都說過這句話。寮屋、工廈劏房——社會界定的違法建築,卻是他們唯一的「選擇」。當他們正儲存資本改善環境或輪候公屋的時期,唯有以各種不適切居所作為浮萍。可是,政府自2012年起大規模取締工廈劏房,居民的家園隨時被清拆;但他們可以逃往哪裏去呢?當他們失去家園時,本港的安置政策又能發揮保護網的作用嗎?
(此為周報【清拆戶逃離記】系列之四)
攝影:吳鍾坤

中轉屋作為安置政策主要一環,多年來卻不被政府重視——由2007年起,政府以空置率高企、社會需求逐漸減少為由,陸續拆卸或改建位處西貢、天水圍、元朗的中轉屋,現時僅餘下葵青石籬及屯門寶田中轉屋。

到今年7月,政府宣布有意清拆石籬中轉屋,連同附近地方一併改建為公屋,提供過千個單位,並建議居民遷到屯門寶田中轉屋作替代。雖然有關計劃要本年底才決定是否落實,但清拆石籬中轉屋似乎勢在必行。然而,將中轉屋改建成公屋似乎迎合大眾的需求,卻忽略了另一部分人的需要。

政府以提高入住石籬的門檻為由,製造空置率高企的現象,實質為清拆鋪路。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團體及社區工作部服務幹事方志睿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團體及社區工作部服務幹事方志睿表示,現時政府並未制定適切於工廈劏房居民的安置政策。自2012年政府計劃大規模取締工廈開始,只是依循清拆寮屋的安置方法——即先到屯門寶田收容中心入住三個月,通過審查核實為「無家可歸」後,才可編配上新界中轉屋。

然而,除了屯門寶田中轉屋,本港還有位處市區的石籬中轉屋,提供1,928個單位。與屯門相比,石籬中轉屋的位置更便利居於市區的遷拆戶,為何政府只能安排受影響的居民入住屯門?方志睿估計,「政府以提高入住石籬的門檻為由,製造空置率高企的現象(現時石籬中轉屋的入住率只得三成),實質為清拆鋪路。」他解釋,以往荃灣二坡坊大火、馬頭圍道唐樓倒塌事故或早年花園街大火,受災居民均能立刻到石籬中轉屋暫住;但今年荃灣享和街火災後,政府竟要居民先到屯門收容中心暫住。「房屋署解釋之前是酌情讓街坊入石籬,但現在他覺得(享和街災民)未合乎資格,所以就拒絕批准,可以說是『龍門任佢擺』。」

方志睿補充,即使二坡坊大火的災民在石籬中轉屋暫住三個月後,房屋署亦有再次發信要求他們搬到寶田中轉屋。「成件事好唔人性化同好諷刺,明明他們已經住在這裏。當初係天災人禍讓他們來石籬,即是證明他們都有需要;現在連元氣都未恢復,就要擔心去寶田。」

【家在何方.一】警棍盾牌下 清拆戶流落收容中心中轉屋尋安穩

【家在何方.二】偷竊拆燈仍留守  工廈住客望能有真正體恤安置

樓齡有50多年的石籬中轉屋在現代公屋當中份外顯眼。

【家在何方.三】劏房家庭提心吊膽再租非法工廈:根本無處容身

【家在何方.結語】空置公屋、政府宿舍 市區不乏地可劃為中轉屋

政府明顯覺得現在的需要極少。這亦反映政府眼中什麼才符合成本效益。中轉屋是過渡性質,不能佔政府太多資源。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教授葉毅明

取締劏房 毫無安置措施

方志睿解釋,若居民有意入住石籬中轉屋,在收容中心住滿三個月後,須再通過社會福利署的審查才有機會獲批。以2015年榮豐工廈清拆事件為例,10多伙的劏房戶當中,有12人願意入住收容中心,但最終只有10人獲分派到寶田中轉屋;他說過往並沒有任何人在劏房清拆後可獲分派入住石籬中轉屋。「政府一直以避免濫用市區中轉屋再駁上公屋為由,收緊入住石籬中轉屋的條件;但實情是正在抹殺中轉屋的角色。」

影子長策會成員陳紹銘曾於《住屋不是命運》撰文提到,中轉屋為2000年代取締臨時房屋而建。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於2000年討論中轉屋政策的文件指,當時中轉屋的需求殷切,故房委會計劃於1995年至1999年間把葵盛東邨第12座及石籬二邨第10、11座翻新為中轉房屋,並在西貢及朗邊興建組屋,連同後來落成的屯門寶田邨及天水圍天恩邨,最高峰時共有16,445個中轉屋單位。然而,房屋署指西貢、葵盛及朗邊中轉房屋的空置率高企,需求逐漸減少,自2007年起逐漸清拆,而寶田邨及天恩邨亦於2004年改為公屋;現時僅餘石籬及餘下的寶田中轉屋,僅供應5,532個單位。

《住屋不是命運》記錄政府過往曾進行三次大規模取締不適切居所,包括1980年代的寮屋登記制度、1990年代初的《床位寓所條例》及近期「丁屋僭建物申報計劃」。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教授葉毅明提到,當時政府大量興建臨時房屋,目的是安置未獲編配公屋的寮屋或天台屋居民。「最初就是1980年代清拆寮屋,直至1990年代則是天台屋。1970至1980年代輪候公屋的時間需要七至十年,三年上樓是1990年代尾的說法,即使合資格都要等,臨屋的出現就可讓受清拆影響的居民,在上樓前作為過渡。」

由取締寮屋、天台屋而建的臨時房屋,到安置籠屋居民而設的單身人士宿舍,政府均有一套政策安置居民,為何現時處理工廈及違法劏房時,卻計劃清拆中轉屋,這不是政策倒退嗎?葉毅明說:「政府明顯覺得現在的需要極少。這亦反映政府眼中什麼才符合成本效益。中轉屋是過渡性質,不能佔政府太多資源。如此一來,政府會想為何不興建永久公屋?」

朗邊中轉屋於2013年起封閉,將改建為公屋。(資料圖片)

家庭結構轉變 過渡房屋需求培增

中轉屋的作用與公屋不盡相同。方志睿明言他們絕不反對興建公屋,也不需要政府重新興建中轉屋,只是希望當權者以市區街坊的需要出發,以市區空置單位作替代。然而,申請中轉屋的居民最終也希望上公屋,那麼增建公屋不就是解決方法嗎?現時,公屋輪候冊的累積申請已達27.59萬宗申請,一般家庭輪候時間長達4.6年。距離上公屋還有約五年時間,居民則要到處尋覓住所,是以中轉屋提供的緩衝作用實在不容忽視。

按統計處數字,2015年有19.9萬人居於劏房,較前年上升2.3%;而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則粗略估計,現時約有1萬人居於工廈劏房。政府去年發表的「香港分間樓宇單位的住屋狀況」報告顯示,53.2%的住戶沒有申請公屋,這反映單是興建公屋並不夠解決工廈劏房的問題,關鍵之處是在公屋、私樓以及不適切房屋以外,能否有不同選擇。「記得好幾年前也有人建議過推出另類公屋,意即將公屋的租約定為三至五年,規格不需要定得太高,可以幫忙市民儲存多些資本,作一個過渡。」

「增建公屋只是其中一個方法。我們要留意的是香港家庭結構改變,與房屋需求關係十分密切。例如離婚率上升,有額外住屋需要;遲婚的年輕一輩渴求經濟獨立,這又會搵屋自住;加上勞工政策改變,輸入專才後就有住屋需求。這班人或許未夠資格上公屋,而社會則需要過渡性房屋協助他們。」

政府曾於6個地方興建中轉屋,最多可供應16,445個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