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香港廣場能夠擺脫規行矩步的限制?

撰文:楊紫微
出版:更新:

廣場是公共空間的典型。所謂公共空間,泛指公眾有權自由進出、享用,不需要支付入場費的地方。公共空間的使用權,不應因個人經濟、社會條件或個人身分局限。在香港,公共空間包括城市街道、公園、康體設施、文化場館等。香港地少人多,廣場規模並不如外國大城市般龐大。在公共空間遊走,不難發現一些香港公共空間的特點,規矩多多可說是其中一大問題。

每逢假日,不少市民閑坐皇后像廣場水池畔休憩。(Getty Images)

皇后像廣場,或許是香港開埠以來最具象徵意義的廣場,初建於1880年代,為紀念維多利亞女王登基60周年而置。3噸重的維多利亞女王銅像,原放於廣場中央的拱頂亭內,是廣場內最具政治意味的符號,其後皇后像移至維多利亞公園,英國殖民政府的色彩逐漸退場。皇后像廣場建有噴水池、涼亭及園林綠化帶,連接愛丁堡廣場碼頭、香港大會堂以及曾為立法局、最高法院的大樓,一度為香港的政治、社會中心。每逢假日都有不少人聚集,附近大會堂的公共空間如是。

公共空間規限多

不過在類似皇后像廣場附近的公共空間,仔細看,市民會發現這些公共空間充滿規則。「不准騎單車」、「不可以玩滑板」、「不可以擺賣」、「不可以躺臥在椅子上」等,康文署允許市民做的實在不多,閒步靜坐或許是最「適合」的方式。另外,公共空間附近的場所駐有管理員。管理員巡視所住的區域,經常告誡市民,慎防誤犯規條。市民在公共空間享受悠閒,尺度有多寬,實在難測,似乎悄一不慎,即入禁區。

另外,每逢節慶,如除夕夜的廣東道和維港兩岸,不少市民聚集慶祝,馬路兩旁佈有大量警力、鐵馬、封鎖線,於市民四周築起「高牆」,公共空間遭圍困。

「門常開」的政府總部東翼對開,不少人稱之為「公民廣場」,政府亦以加強保安為由,限制市民的進出時間,集會只可申請在星期日或公眾假期舉行。究竟香港市民享用公共空間時,能否擺脫監控,在尋求公共安全和空間兩者,覓得平衡,仍然是未來應該討論的問題。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逢周五出版的《香港01》周報,請即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