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攻略】同行同樂走入子女世界 禁止打機 先一起打機

撰文:黎靜珊
出版:更新:

莘莘學子,何以走上絕路?媽媽擔心、爸爸緊張,關心子女,希望能與孩子一起成長。只是有時也想不到關心變成囉唆,對子女的愛卻隱藏了。正如讀書不宜臨渴掘井,與子女建立互動更不能臨急抱佛腳。

子女有壓力,家長緊張之餘,可以如何協助?(黎靜珊攝)

近日學子輕生的個案,似乎有點聽得太多了。資深輔導員、香港浸信會醫院全人健康中心高級服務督導主任邱敏儀近日按原定計劃,到學校和社區主講心靈教育講座:「家長都擔心子女有情緒壓力,會反思說話的嚴厲性,『哦(囉唆)』少點」。此類心靈教育講座的邀請近來沒有明顯增加,其實一直都有舉辦,冀家長掌握建立「家庭幸福」的良方,可惜總是知易行難。

與其禁止打機 不如認識子女成長需要

邱敏儀認為家長的愛被囉嗦蓋過,令子女感覺不到。(黎靜珊攝)

「有家長跟我說,覺得子女只顧玩電子遊戲,沒有時間與父母傾談。」邱敏儀表示,父母都是愛孩子,都渴求與子女好好相處和互訴心聲。然而青少年的成長發展階段,與兒童期多渴求父母關愛不一樣,他們渴求的不僅是父母關愛,更需要父母和朋輩認同,更喜歡有私人空間,不受太多限制。他們正不斷尋索自己的身份(self-identity)和自我形象(self-image)。

父母往往為孩子而緊張-無論學業,還是心靈上,家長均為子女成長感到焦急,但慣性的說教,換來的是子女感到囉唆和厭煩。「做功課沒有?溫書沒有?為何老是在『打機』?」一連串的嘮叨,每日在不同家庭上演,但愈是發問,子女愈是投入「打機」狀態。他們看似沉迷打機,其實可能也正在紓壓,或未尋索到生活目標等。

她建議父母對子女的生活,加多點興趣和好奇,這樣才能多了解子女的心。子女「沉迷」打機或上網,父母首先不是禁止,而是更要了解背後的原因和需要,甚至加入一起玩樂,從中認識他們的關注。若擔心打機影響學業,她鼓勵家長對症下藥,與子女一同商量幫助學習的方法。建立親子互動可由小事做起,例如女兒買了一件新衣,父母由新衣打開話匣子,了解子女日常生活。

家長面對壓力,可嘗試與子女分享如何克服困難。(黎靜珊攝)

倒空工作壓力

成人工作忙碌,想關心子女卻缺精力。邱敏儀接觸的年輕人求助個案,多認為自己做得未夠好,與父母的期望常有差距;內心的困惑未能抒解,也想找人聆聽,又不知怎樣做和找誰傾訴。她認為父母分享自身的解難經驗,也有助培育孩子,不要覺得子女不明白,例如可以告訴子女,自己也面對轉工、人際關係,工作繁複等難題,同時也分享正如何盡力面對,克服困難,讓孩子明白面對困難仍然有事可為。家庭的堅毅信念也很重要,父母可多加鼓勵:「難捱的總會過去」、「全力以赴就足夠了」、「家人是會撐你的」等。

不過,成人面對工作壓力,亦應避免「倒水」般潑到子女身上。她分享一個雙職媽媽,每天放工到家門前,先會駐足,「定一定神」,提提自己勿將疲勞、工作壓力帶回家。反之進家門前,先想一想,進入家門後讓子女感到自己回來是與他們一同分享、吃飯、看電視,有同行同樂的感覺。

進入家門前,可先定一定神,倒空壓力再回家歡聚。(資料圖片)

給時間和空間發展

12至20歲的青少年處於「自我探索期」,需要肯定和機會,困頓的原因或出於「不知自己有沒有機會」。家長先要有正面信念,理解成績非子女單一成就,「有個孩子想發展拍片,但不知如何向父母訴說」,亦要明白「囉唆是沒有用」,給予子女空間改善,接受現時做不到。現時做不到,將來或會做到。

孩子與家長,同樣欠缺空間。家長工作壓力大,又擔心子女發展,有許多時都未有察覺原來自己逐漸變得囉唆說教,慢慢地彼此間缺乏了情感互動與連繫。其實,家長都要關顧自己的心靈需要、建立減壓良方,以致自己有精神體力和耐心愛心,能給予多點時間和空間,學習進入年輕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