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體大得】文藝復興時期著作《人體的構造》 教材沿用至今

撰文:俞寶生 鄧麗婷
出版:更新:

大體老師的出現是為了讓醫生、醫科生通過解剖人體,增進人體醫學知識,但當中經過漫長的發展。

香港的解剖歷史並不長,港大醫學院助理院長(教學方法)、生物醫學學院副教授陳立基表示,從1887年的香港華人西醫書院成立至今,解剖史在港只有約130年的歷史,與解剖學的早期發展一樣,香港的醫學院初期亦以無人認領的遺體作為解剖學習。

大體老師在17世紀已經十分常見,圖片是林布蘭的名作《尼古拉斯‧杜爾博士的解剖學堂》。(林布蘭,1632,油畫。資料來源:網上圖片)
維薩里經典著作《人體的構造》的封面,可以見到一群理髮師(當年外科手術由理髮師負責)圍著一具大體老師學習。(資料來源:網上圖片)

《人體的構造》奠解剖學基礎

使用大體老師及系統化的人體解剖研究,在文藝復興時期急速發展。有文獻指出,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一生中解剖了三十多具屍體,留下千多張圖譜,可惜未能有系統地流傳下來,只剩大量散亂的手稿。維薩里(Andreas Vesalius)卻真正使用大體老師,並將解剖結果製成經典文獻《人體的構造》(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 libri septem),奠定了現代解剖學的基礎,至今仍是醫學院教授解剖學時的指定課本之一。

「復活人」偷屍轉賣 衍生吸血鬼傳說

自文藝復興時期起,大體老師常由死刑犯或無人認領的遊民屍體擔當,但英國於1823年通過《死刑裁判法案》,只有謀殺犯及叛國者才會被處以死刑,導致英國出現大體老師不足的情況。因此,英國竟衍生出一種名為「復活人」(Resurrectionists)的職業,其實就是到墓地偷走屍體,再轉賣予醫學教授解剖的盜屍人。當時的鄉村人不知就裡,赫見墓地的遺體失蹤,以為是屍變成為吸血鬼,以訛傳訛,最終演變成吸血鬼復活的傳說。

文藝復興時期解剖學巔峰:達文西手稿(左)及《人體的構造》(右)。(資料來源: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