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曾鈺成智庫提公私合營「好理想化」 譚小瑩:先諮詢增市民信心

撰文:周偉強 陳潤南 黃靜薇
出版:更新:

公私營合作惹來「官商勾結」的指控,商界紛紛開腔支持、建制背景濃厚的智庫如團結香港基金、智經研究中心及香港政策研究所的「香港願景計劃」,也先後為公私營合作「背書」、「護航」,令事件更添疑團。市建局前行政總監、香港規劃師學會前會長譚小瑩認為,倘政府堅持落實推行公私營合作,應成立獨立於政府架構的諮詢委員會,公開發展商提供的建議,鋪陳利弊,令市民全盤掌握公眾利益何在,以及公私營合作的談判基礎,只有在陽光底下展開談判,才能消除大眾對「官商勾結」的疑慮,重新建立互信的基礎。(系列之二)

譚小瑩認為要推行公私營合作,關鍵是政府要開誠佈公,令市民安心及信任。(歐嘉樂攝)

譚小瑩形容現時政府與市民之間的信心薄弱,要重拾互信,關鍵在於如何增加透明度,重申《收回土地條例》是在現有的框架下,達至對公平公正的結果。

評曾鈺成智庫方案「好理想化」

不過,相對鼓勵政府動用《條例》收回私人土地,民間三個大型智庫更傾向力撐公私營合作,當中包括由身兼土地小組成員的前立法會主席曾鈺成牽頭成立的智庫「香港願景計劃」,月前發表研究報告建議「由下而上」方式,即由民間主導、讓私人界別自行將業權分散或難以發展等土地協調整合,再交由政府審批。

譚小瑩認為方案理論上可取,但不諱言「好理想化」,因為要假設各個業權人的知識水平和財力相約,可以在同一基準下洽談,現實卻是各持分者無法平起平坐去商討,保證各人的利益不會因此而被剝削,「為什麼你要割我的地做農地,而你就是住宅地?」

民間三個大型智庫更傾向力撐公私營合作,當中包括由身兼土地小組成員的前立法會主席曾鈺成牽頭成立的智庫「香港願景計劃」。(資料圖片)

開誠布公 方令市民安心

然而,若然為期五個月後的土地大辯論,得出社會上的大多數均支持公私合營的方案,而政府又決意推行時,譚小瑩認為政府必須思索出令市民安心的方案,「當發展商A、B、C都有地的時候,政府和誰合作會有最大的利益呢? 如果20公頃和100公頃,當然是希望投資100公頃,可能可以換來50公頃的土地興建公屋,但如果是發展商私下與政府商討,市民就會想這是否真正最好的選擇呢?」

譚小瑩認為,政府可參照海濱事務委員會的模式,設立一個公私營合作諮詢委員會,披露會議內容及公開發展商提交的計劃建議,包括所涉面積、政府投入基建的費用、發展商須付地價等,讓公眾得悉各方案的利弊、公共利益何在以及政府採納的因由,「大家可以在檯面上知道,哪一塊最完整、最快完成發展,最後推薦給政府,市民又知道成件事的發展,大家可以安心。」

系列之一:專訪譚小瑩:收地較公私合營更公平 法例賦權政府處「不敗之地」系列之三:天水圍公私營合作 發展受限 保地產商利益被詬病

【啟動「土地大辯論」】 土地房屋被林鄭視為施政「重中之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於去年9月成立,由黃遠輝任主席,就未來土地短缺尋求解決方案。經半年討論後,小組於今年4月底開展諮詢,就18個土地選項收集公眾意見,現正進行第二階段,即公眾參與活動,小組正於各區舉行巡迴展覽及問卷調查。不過有關注團體質疑,政府對土地大辯論有前設,目的只是為公私合營發展私人農地開路。(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她強調即使發展商的申請獲委員會,最終亦不能漠視既有機制,需要提交給有法定權力的城規會去審批,「(委員會)不是擁有實際的權力,而是給予市民信心。」

不認為土地小組有前設

小組自去年9月成立以後,被外界多番抨擊諮詢有前設,而公私營合作便是特首林鄭月娥最大前設。譚小瑩卻不認同此看法,在土地短缺的情況下,政府不會只選擇推行其中一至兩項,相反,政府會視乎贊成的多寡,決定發展的優先次序,「每個選項遲早也會做,只是多人贊成,就會做得愈快。」

她認為中長期的土地供應仍然要依靠傳統的發展模式,例如填海、開發新發展區等,「個人而言,香港怎能完全不填海?怎能完全不做新發展區?私人遊樂場契約到期後,為什麼不可以檢討呢?」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上任以來,多次重申要以全面、宏觀的態度去檢視土地選項,冀能凝聚社會最大的共識,被問到諮詢最終是否能為社會尋找共識,解決現時的土地問題,譚小瑩留下一個空白的答案:「有些事情應該是愈辯愈明,辯論後大家知道為什麼會贊成、反對,而非昔日淪為「口號式」的爭辯。」但政府最終是否會從善如流,聆聽民意,她認為此刻難以斷言下論。

上文節錄自第116期《香港01》周報(2018年6月19日)《公私營合作方案難尋社會互信 譚小瑩:收地符合公益 毋懼司法覆核》。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