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陣是否限制武術發展?

撰文:司馬麤
出版:更新:

在武俠小說中,經常出現一些陣法,著名者如《神鵰俠侶》中全真教「北斗七星陣」,小說中主角均要較平常多出幾分力才能破陣。而在現實中,我們大多只聽過二人對練的武術套路,而幾乎未聽過非用於大型戰爭中的陣法訓練。

這文便談談武術與戰陣的關係,討論用於戰爭的陣法如何「限制」個人武術發揮。而由兵陣演變過來的一些舞蹈,雖未有益於戰爭,卻或是保存國粹的方法。


戰陣中個人武藝難以發揮

在金庸《倚天屠龍記》中,有一個片段,雖然是虛構小說內容,但可以點出個人武術與戰陣的關係:

「群雄先前均想縱然殺不盡韃官兵,若求自保,總非難事。但適才一陣交鋒,見識到了元軍的威力,才知行軍打仗,和單打獨鬥的比武確是大不相同,千千萬萬一擁而上,勢如潮水,如周芷若這等武功高強之極的人物,在人潮中也是無所施其技。四面八方都是刀槍劍戟,亂砍亂殺,平時所學的甚麼見招拆招,內勁外功,全都用不着。…………待見元軍退去,群雄紛紛議論,才明白為甚麼前朝盡多武功高強的英雄豪傑之士,卻將大好江山淪亡在韃手中。」
 

電影《蕩寇風雲》劇照,趙文卓飾演戚繼光。(視覺中國)

可見在背腹受敵的情況下,平常所學武術根本未必有足夠空間施展開來。另外,戰爭中的陣法,亦不容你施展某些步法和戰術。明代武將戚繼光在其《紀效新書》便曾說明:

「光曰:『開大陣、對大敵,比場中較藝、擒捕小賊不同。堂堂之陣,千百人列隊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後。從槍戳來,從槍戳去,亂刀砍來,亂殺還他。只是一齊擁進,轉手皆難,焉能容得左右動跳?一人回頭,大眾同疑;一人轉移存步,大眾亦要奪心,焉能容得或進或退?」』

文中「一齊擁進,轉手皆難,焉能容得左右動跳」正為重點。戚繼光是在討論在戰場布陣中,士兵個人武藝的發揮與陣法整體效用的取捨問題。在軍事布陣中,由於隊員各有崗位,而且隊型配置各人空間有限,根本也容不下每個人施展獨特技法,同樣是劈刀和握槍,都有嚴緊的方向或握法要求,否則稍有不慎劈法錯了,誤傷隊員;又或長槍的握法位置不對,槍身傷到同僚,均會影響陣法本來優勢。

因此,戚繼光在訓練軍隊時,甚為反對一般民間所用多年訓練一個武者的方法。他認為武陣既然難以發揮個人武藝,又要方便補替陣中傷亡的兵員,他建議士兵只要有簡單統一的武術訓練,只要集中練好某幾個常用動作,省卻多餘訓練時間。

我國最早兵法《孫子兵法》作者孫武。(視覺中國)

古時軍陣陣式考慮的因素

由於武陣不便發揮個人武藝,所以在國術中,我們若果一談武陣便基本涉及軍事討論(如有錯誤請讀者指正)。然而,古時軍陣陣式布置,亦需考慮以下因素:

1. 地型環境
早在先秦,孫武和孫臏等軍事家已提出布陣與地型關係。他們提出如「迎陵」(面向高處佈陣)、「絕水」(渡河後背河佈陣)、「天牢」(三面環山)等地型禁忌,指出某些環境不宜布陣,或不同地型環境如何配合相對陣法。當然,以上紙上談兵,史上亦有奇將不依禁忌,著名者如項羽「背水一戰」便背水以絕士兵撤退之心,一股作氣以小勝多打勝強秦。

2. 敵人兵種
敵人兵種亦是佈陣考慮。以明代戚繼光的名陣「鴛鴦陣」為例,這陣式以小隊步兵配以長短不一兵器,適合應對在南方山水林翳的狹隘地形使用。浙江一帶大範圍平地少,而敵人又是以步兵為主的倭寇。後來戚繼光調去遼東,面對滿洲鐵騎,當然不能再以步兵為主「鴛鴦陣」來硬撼鐵騎。
 

3. 我軍兵器組合
上述提及的「鴛鴦陣」,戚繼光在明將唐順之所創陣法中亦加以改良,針對倭寇所用約兩米長無堅不摧的倭刀而加以針對的陣法。在唐的版本中,第一位士兵以盾牌保護後面的狼筅兵(干擾敵人)和長槍兵(攻擊敵人),但一旦敵人衝破防線直入槍兵,執長槍的兵種在短打無從防備;戚則將部份長槍兵改為钂鈀兵,以較短兵器負責保衛長槍兵安全。以這戰陣為例,不同兵器間互相配合,既有負責攻敵亦有負責保護戰友,根本要嚴密和具紀律訓練,才能練出發揮陣形效力的精兵。
 

鴛鴦陣圖解,最前方為藤牌、狼筅居後,長槍及鏜鈀手則在左右兩則,恃機攻擊,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sf9Aqh

民間舞蹈陣式與武術
由於陣式講求隊員間協調互補,與群體舞蹈有若干同理之處,因而早於兩漢之際,戰爭陣式已流變為民間工藝,成為舞蹈陣形一種,甚至保留於軍中。例如《魏書》載北魏高宗年間,大儺之禮以耀兵示威「令步兵陳於南,騎士陳於北,各擊鐘鼓,以為節度。其步兵所衣,青赤黃黑別為部隊。盾槊矛戟相次周迴轉易,以相赴就。有飛龍騰蛇之變,為函箱魚鱗四門之陳,凡十餘法。跽起前卻,莫不應節。陳畢,南北二軍皆鳴鼓角,眾盡大噪。各令騎將六人去來挑戰,步兵更進退以相拒擊,南敗北捷,以為盛觀。自後踵以為常。 」

雖然在軍事人員來說,這種套路式的舞蹈陣形,如與真正打仗時的法令不一,只是徙然好看,而本來打仗就不是一件好看的事:

「奈今所學所習,通是一個虛套,其臨陣的真法真令真營真藝,原無一字相合;及其臨陣,又出一番新法令,卻與平日耳目聞見無一相同,如此就操一千年,便有何用?臨時還是生的。且如各色器技營陣,殺人的勾當,豈是好看的?」— 《新任台金嚴請任事公移》《紀效新書》
 

相傳由「鴛鴦陣」演變而來,在台灣甚為盛行的「宋江陣」。

就筆者角度而論,這類流於套路表演的武陣,雖然滲入了舞蹈等表演藝術,但在太平盛世日子,不啻為保存部分武術精萃的途徑。例如現在在台灣流行的宋江陣,據說便是在戚繼光的「鴛鴦陣」演變而來,當中一些兵器如丈二的演練,可能在當時軍事人員來說視為「花招」,但可能保留了一些有利於單人對戰的訣要,而且也是我們當代人瞭解國粹其中一個重要門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