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編週記】武術段級制 不只是級數那麼簡單

撰文:衛爾良
出版:更新:

大家會發現無論是空手道、跆拳道、柔道,還是巴西柔術,都會以腰帶顏色作為級數標示。不知大家又有沒有想過,顏色帶除了級數以外,還代表甚麼呢?

大家好,我是編輯W。大家會發現無論是空手道、跆拳道、柔道,還是巴西柔術,都會以腰帶顏色作為級數標示。不知大家又有沒有想過,顏色帶除了級數以外,還代表甚麼呢?

 

段位制度歷史:

段位制度最早出現於日本現代圍棋,由江戶時代著名棋士本因坊道策所創,以區別棋手水平的高低之用,及後其推展至將棋系統中。

在明治期間,1883年左右,柔道始創人嘉納治五郎參考棋藝段位系統,在講道館開創色帶段位系統。另一方面,1885年日本警視廳把劍術分成一級至八級的級位制,使段級制正式成為武術系統的一部分。

及至大正時代,武德會亦把段級制度引入劍道、弓道。及後,柔道、劍道、弓道、空手道等日本武術都分別在段位以下行級位制,而段位以上則行段位制。

時至今日,段位制度已被許多武術系統應用,如跆拳道、巴西柔術、Krav Maga、中國競技武術(Wushu)等。近年,甚至連詠春亦出現了相應的段級系統,這引起中國傳統武術界的熱烈討論。有些意見認為它是洪水猛獸,不利於武術承傳;有些意見則認為是現代化的表現,有利於普及推廣。

級數高等如搏擊能力/武術修為高?

首先,大家一見到段級制時,第一反應通常是「級數高的應該比級數低的強」。其實在各種武術的段級制應用中,「級數」最主要功能並不是用來標示某人的實力高低,而是作為資歷證明之用,以便進行各種行政、系統管理。

至於決定搏擊能力/武術修為高低的職責,則通常交由「比賽」處理,透過在同一準則下作賽,來決定不同能力的高低。即是所謂的「實力高」,亦要看是在指甚麼能力,在不同賽際下得出的結果亦有不同,很難單靠某一樣比賽的結果便說「A君比B君強」。

從哪裡最能看得出級數不等同實力呢?就是大多數採用段級制的武術,在段位晉升時一般都會加上年歲要求,而不是按比賽成績而定。而且在初段階段,晉段考核內容有基本規定。如劍道的升段考試中,除了要考劍道形以外,還要考申論題。初段到三段的審查項目還包括服裝、禮法、姿勢、基本打擊、氣勢。四段及五段則加入了技術、實戰面的審查,六段以上則加入了精神層面的審查。

其他武術亦差不多,在高段位的考試中都會加入武術能力以外的考量,而不是單單的比賽成績。因為通常成為高段後,其身分職責通常已不再僅限於個人,而是涉及行政管理工作。

段級制可以作為武制資歷認證之用,可是一旦考核制度失效,段位跟武術能力完全脫勾時卻又會衍生質素參差,甚至是「學店」的問題。在技術教學方面,段級制考核能把技術分拆,給學生明確的學習目標,以級數作為學習的獎勵,令習者更投入習武。可是,這種以考核為重心的晉升制度,卻可能使武術教學變成「考試」主導,不再追求武術鍛鍊的本意。更進一步而言,段級制度代表了一種權力關係,可能成為權利鬥爭的工具。

簡而言之,段位制表面上只是把習者分級管理,但實際牽涉到的是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系統,當中包括:建立統一的認證及評核制度、制訂漸進式教學進程、系統化標準化各門各派的武術技法等。

未來將會撰文討論一下段級制的種種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