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竹餘波】調查指港人防災意識低 前拆彈專家嚐斷水電狼狽滋味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超強颱風山竹在9月襲港,本港多區滿目蒼夷,狂風暴雨前夕出現全城瘋搶膠紙、超市糧食被搶購一空的景象。風災也為部分市民帶來停水停電的苦況,前警察「拆彈專家」袁漢榮是「災民」之一。作為杏花邨居民,他在風災期間及災後經歷無水無電、電梯故障、無沖廁水等,需靠電筒照明,出入要走廿層樓上落,深深感受防災重要性。
有機構調查發現,逾三成半市民在山竹襲港期間沒有做任何防災準備,更只有3%市民在風災期間為停電和停水做準備,反映市民防災意識薄弱,故推出防災資訊平台,以動畫及遊戲提升市民災難防護及應變意識。

受山竹影響,袁漢榮經歷無水無電、電梯故障、無沖廁水、無電視訊號及無Wifi苦況,上落樓梯也要靠電筒照明。(受訪者提供)

曾是警察「拆彈專家」的袁漢榮,面對風災也感到束手無策。家住杏花邨頂層向海單位的他,當日沒有在窗上貼膠紙,窗戶雖沒有被吹破,但滲水問題嚴重,大堂水浸高度至膝蓋,更要忍受無水無電、電梯故障、無沖廁水、無電視訊號及無Wifi,對都市人而言是折磨。

他說,只準備了一天的乾糧,怎料停電了兩日、電梯服務至第四日始逐步恢復,直言風災當晚需在外借宿一宵,但在電力及電梯服務恢復前,需靠電筒照明,從22樓走樓梯上落,街上也滿地泥濘、大批海上塑膠垃圾隨海水湧上岸,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破壞力。他笑言,物管公司堆沙包能力好差,山竹後才計劃開通杏花邨居民即時通訊群組,在防災措施上仍有好大進步空間,自己也在是次風災吸取教訓。

有調查發現,有45%受訪者在山竹襲港時用膠紙貼窗以防玻璃爆裂。(資料圖片 / 李澤彤攝)

逾三成半受訪者山竹襲港期間沒防災準備

經歷去年超強颱風天鴿的吹襲,港人防災意識似乎未有大大提升。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在山竹襲港後,在10月2至4日委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中心,以隨機電話訪問形式就「公眾對防風措施的認知及意見」進行調查,成功訪問了1018名18歲或以上操粵語的香港居民。調查發現,有45%受訪者在山竹襲港時用膠紙貼窗以防玻璃爆裂,當中18%受訪者因山竹始首次用膠紙貼窗,也有近兩成受訪者會儲備食糧,但只有分別1%及2%受訪者在風災期間有作停電和停水的準備。另有逾三成半受訪者表示完全沒為風災作任何準備,反映市民在應對颱風的個人準備上有改善空間。

袁漢榮(中)說,去年天鴿只造成家居滲水,怎料山竹卻帶來停水停電,坦言這是一個好教訓。(勞敏儀攝)

中心總監林楚釗表示,在台灣、日本、美國等地方,除了窗戶保護,對於預備因停水停電或其他原因需要沒有外間支援下生活2至3日的準備,是重要的風暴防備行動,惟港人防災意識仍薄弱,例如南丫海難後,市民只短時間內特別留意船上有否救生衣。她認為,持續防災意識十分重要,不應「三分鐘熱度」,故學校教育擔當重要角色,把防災變成恆常的個人習慣。

林楚釗指,在山竹襲港期間,有約4萬戶位於新界北區、元朗及西貢住戶因架空天線受天氣影響而供電中斷,也有屋苑因電力及食水供應裝置受水浸影響而停水停電,反映市民有必要準備「家中緊急包」,包括準備電筒照明及備用電池、已充好電的外置充電器、儲備食糧等,也要準備「逃難緊急包」應對緊急事故,包括急救包、通訊器材、保暖用具等。

至於政府風災支援,她認為政府可為僱主制定指引,提供在惡劣天氣及災後的建議應對方法,下一步可設立基金支援社區防災協作,並提供技術上支援。

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推出「識」者生存一站式防災資訊平台,望提升大眾對災難防護及應變的意識。(網站截圖)

中心在上月推出「識」者生存一站式防災資訊平台 www.choosetosurvive.org.hk,列出香港人較常遇到的4大災難,則颱風、地震海嘯、火災及大型交通事故,內容包括黑點地圖、懶人包、災難抉擇及防災動畫,並設遊戲教材供公眾下載,提升大眾對災難防護及應變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