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捍衛日本武魂的西鄉隆盛

撰文:賴家俊
出版:更新:
日本明治維新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維基百科)

西鄉隆盛(1828-1877),號南洲,日本江戶時代末年薩摩藩武士、軍人及政治家,明治維新元勛,明治政府主要軍事領導人,與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合稱「維新三傑」。明治六年因政爭下野後回鄉建立私校,因不滿明治政府打壓原本支持「大政奉還」的下級武士,西鄉以傳統武士代表,於1877年發動西南戰爭,以清君側名義發起明治政府第一場內戰,最後西鄉在負傷下交由部下介錯,正式宣告武士時代結束。

西鄉出身於薩摩藩(今鹿兒島)下級武士家庭,一如一般武士接受文武合一教育,自小身型健碩的西鄉更喜歡相撲運動(有說他手傷所以沒有發展劍術),並向伊藤茂右衛門學習陽明學。德川幕府末年,出仕薩摩藩的西鄉聯合其他攘夷志士,於1866年與長州藩結成「薩長同盟」,更建立西南強藩聯盟一同倒幕,並於倒幕戰爭中出任陸軍大將,迫使德川幕府大政奉還,創建明治政府。

不滿現代化政府打壓武士
明治政府建立後,西鄉為新政府一要員。西鄉深明廢除傳統武士特權,協助新政府推行西式徵兵制及軍事編制,才能推動現代化改革。但與此同事,維新政府頒佈「廢藩置縣」、「廢刀令」及徵兵令等措施,使傳統武士生計盡失,並累積不滿,感到當初錯誤參與倒幕運動,為新政府背叛。為了解決舊有武士在新時代的不滿問題,西鄉主張有利武士轉型的兵制,並仿效豐臣秀吉提出征韓論,但因意見未被政府採納而被迫下野。

蟄居鹿兒島的西鄉,創建私校宣揚個人政見,反對利己主義,在中下層人民心目中形象崇高,前朝武士多送子弟來,遭政府視為地方反政府勢力,視為極端民族主義溫床。明治政府亦因此派出艦隊試圖沒收鹿兒島軍火庫武器,結果惹來當地激進學生與政府對抗,西鄉見學生陸續被捕殺,為阻止政府行動,遂舉兵起義。

《鹿兒島暴徒出陣圖》(維基百科)

打了七個月的西南戰爭以西鄉戰敗告終,西鄉雖然戰敗,但他的起事卻警告維新政府,現代化改革若操之過急,忽視傳統價值,將會惹來民間反抗,故政府開始紓緩改革對社會的衝擊。
 

尚武文化影響民族精神

圖片來源:https://www.amazon.co.uk/

另一方面,西鄉本來身居高位,生活無憂,卻為了大多數下級武士利益而舉兵,置生死於度外,故死後仍為時人敬仰。西鄉見日本引進西洋文明和工業化同時,使傳統道德和武士道價值盡失,人民勇武精神敗壞,故他希望提振民氣,拯救士魂。明治思想家福澤諭吉曾撰文為西鄉辯護,指出「忠誠」與「叛逆」並不具有先天絕對價值,而應以是否「推進人民之幸福」為標準,衡量西鄉舉兵,而不能只斥責其反政府。

中國民初學者雷海宗曾在其《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在綜合中日和西洋文化比較下,提出以下論據:

一般的說來,文武兼備的人有比較坦白光明的人格,兼文武的社會也是坦白光明的社會。這是武德的特徵。中國二千年來社會上下各方面的卑鄙黑暗恐怕都是畸形發展的文德的產物。偏重文德使人文弱,文弱的個人與文弱的社會難以有坦白光明的風度,只知使用心計、虛偽、欺詐、不徹底的空氣支配一切,使一切都無辦法。
雷海宗

雖然站在中國一方的立場,西鄉的學說是日本軍國主義興兵黷武的濫殤,但他捍衛日本的武士價值,深怕現代化的維新政府會扭曲人民價值觀,武士之魂盡喪,將使人民成為集權政府的禁臠。

在日本文化中,叛亂者只要有合理理由反叛政府,雖然戰敗也會受到世人正面看待。西鄉死後十二年,明治政府恢復其名譽,除其「賊名」,並於1898年於東京上野公園,豎立一座西鄉銅像以為紀念,當年參與西鄉陣營的人物,很多在刑滿後繼續為政府所擢用。西鄉以身殉國,感動日人外,其事蹟亦傳流中土,為中國士子所崇敬。梁啟超便曾盛讚西鄉「東海數健者,何人似乃公?劫餘小天地,淘盡幾英雄。聞鼓思飛將,看雲感臥龍。行行一膜拜,熱淚灑秋風。」

荷里活電影《最後武士》,主要角色勝元(渡邊謙 飾)據說原型便是西鄉隆盛。(電影劇照)

2004年荷里活電影《最後武士》,雖然為虛構故事,但電影中為了捍衛傳統武士道精神而挑戰政府的勝元盛次,其原型便是西鄉隆盛。今年是戊辰戰爭(推翻幕府戰役)150周年,亦是西鄉生忌190周年,日本NHK電視台年初便播放年度大河劇《西鄉殿》,以紀念這位為日本國魂鞠躬盡瘁的最後武士。

參考書目:
王龍:《近代中西交鋒的十字路口:天朝向左,世界向右》
 

2018年度日本大河劇《西鄉殿》片頭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