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熱.一】饒宗頤逝世周年內地已掀國學熱潮 香港呢?

撰文:蔡苡柔
出版:更新: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一群幼童熟稔朗讀《論語》句子,琅琅讀書聲,穿越長長迴廊。國學熱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內地興起,至今方興未艾。體制外湧現讀經班、私人學堂,體制內增設國學院、國學研究中心,總之,圍繞「國學熱」,內地開展許多教育、研究及商業項目。今年2月國學大師饒宗頤逝世周年,香港有沒有受國學熱影響,孕育出新的綠洲?

從1990年代起,內地掀起國學熱,讓小孩自小接受傳統文化薰陶成為一大趨勢。(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國學」在內地成為一大熱詞,在搜尋引擎輸入「香港、國學」,會發現本港少有以國學為名的培訓機構,以國學為主體的教育機構、商業項目在香港看似並不盛行。

今年將邁入第十屆的國學藝術節,是香港少數以「國學」之名籌辦的活動。每年舉辦兩次國學藝術節,設有朗誦、書法、繪畫及寫作四個項目,其中朗誦一項吸引上百人報名。創辦國學藝術節的林曉榮創立了國學藝術教育中心,投身國學教育推廣的起源,是出於對女兒的愛。

「最初接觸國學是因為女兒就讀小學一年級時,老師給她一張報名表,鼓勵她參加朗誦比賽。老師對她說,你從內地來,母語是普通話,這是你的優勢,你去參加吧。」抱着教導女兒的想法,林曉榮參加香港教育局的課程,訓練普通話和朗誦技巧,結果陸續在各朗誦節斬獲大獎,並擔任香港校際朗誦節的評判,甚至考獲國家級普通話水平測試一級乙等成績。

在擔任多場朗誦比賽的評判後,林曉榮決定着手籌辦一個朗誦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詩詞的平台,國學藝術節於焉而生。

侯苡喬4歲的時候參加國學藝術節,台風穩健,驚艷在場評審。(吳綺華提供)

在香港透過朗誦推廣國學並不容易,林曉榮表示,每屆藝術節都有令她驚喜的地方。紮着兩根小辮子的四歲小女孩侯苡喬用粵語完整背誦了共525字的《朱柏廬治家格言》,在場評審都非常驚訝。

苡喬媽媽吳綺華表示,相較內地,香港沒有太多關於「國學」的活動。苡喬剛開始接觸經典,是因為就讀的學校是香港少數推廣「孩童讀經」的幼兒園,苡喬回家都會唸《弟子規》、《三字經》、《朱柏廬治家格言》。吳綺華分享,「其實從苡喬身上,我學到更多。」

苡喬就讀的嘉德麗幼兒園從2004年起引進「經典誦讀」課程,成為香港第一家「經典幼稚園」,並帶動香港其他學校「讀經」。吳綺華表示,當初送苡喬去幼稚園面試的時候,印象很深刻。老師問她,「我們很重視中國文化教育。『Do you mind?』」她當時覺得不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很難學,她很開心苡喬對這些經典感興趣。

林曉榮在籌辦國學藝術節期間,讓愈來愈多人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她亦透過與學校合作推廣國學,例如小班制教授古文經典、閱讀理解,希望小朋友在繁雜枯燥的書堆中能夠領略國學的美。但她認為,內地的國學熱並沒有直接影響到香港。

國學藝術節創辦人林曉榮認為推廣文化教育,非一朝一夕的功夫。(蔡苡柔攝)

升學主義擠壓國學空間

林曉榮指出,在體制外推動的國學教育,難以影響香港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學生都沒有閒暇學習與升學無關的東西。「香港地小人多,競爭激烈。如果不是國學藝術節會頒發證書,能豐富學生的履歷,孩子可能不會參加,因為安排不出時間。」透過比賽讓學生對國學產生興趣,認識更多國學文化,進而擴散出去,正是國學藝術節因地制宜推廣國學的方法。林曉榮表示,她想達成一個正向的循環。

比起坊間教授實用普通話的補習班,林曉榮更希望讓小孩讀懂經典。但有少數家長將孩子送來,是抱着快速學習普通話、增強閱讀寫作能力的心態。若發現三個月內孩子在學校的成績沒有提升,就馬上換另一家。「文化真的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不能急。」林曉榮無奈地說。

林曉榮提到,她希望孩子理解文學作品,再透過自己的理解進行二次創作,將「平面的文字立體化地呈現在觀眾面前」,朗誦經典其實需要理解文學作品,才能產生共鳴。

她強調,理解作品不是兩三天就可以搞定,「我們一篇作品往往可以教好多節課,每一次唸都有新的收穫。文化是積累的功夫,潛移默化,可以影響孩子的內涵,以及待人處事。」但香港的教育制度卻難以讓學生領悟文學背後的美,她覺得萬分可惜。

嘉德麗是香港第一家推廣兒童讀經的幼稚園,辦學理念注重德育,以「先求人格後求卓越」為辦學宗旨。(國際經典文化協會提供)

香港第一家「讀經」幼兒園

嘉德麗幼兒園讀經課的範圍涵蓋《千字文》、《弟子規》、《論語》,每位學生每天至少要唸十分鐘經典。校董溫金海是國際經典文化協會主席,致力從民間推動國學,但他發現要進入體制才能有深遠影響,因此選擇開辦幼兒園。

國際經典文化協會副主席黎曾慶清楚記得十八年前首次見到溫金海的場景。2001年,當時擔任香港黃大仙區家長教師會聯會主席的他正為會員學校物色合適的課程,走進溫金海在北角開設的素食館,「在小小的素食館貨倉,六十多個大人小孩擠在那裏唸《弟子規》」,沒有窗戶的貨倉中,只有兩個大牛角扇在牆上呼呼吹着。「你說這場景奇不奇怪?」

國際經典文化協會副主席黎曾慶現開班教授《易經》,並致力推廣國學。(蔡苡柔攝)

黎曾慶笑着說,他當時心想,「這些人是不是傻瓜?」他拿起學員的《弟子規》一看,「覺得這個東西好啊!每一句都是三個字,很容易讀,又很容易教小孩規矩。」但香港的家長不懂這些東西,也沒有人推廣。「所以當年知道以後,我就開始推廣。」黎曾慶表示,當年溫金海提供師資及課本,他們在黃大仙開設了讀經班,從最初只有兩班,一路加開,高峰期達八班,每班大概有二十多人。

讀經課程從素食館貨倉開始,拓展到現在有一間設於佐敦的教室。走進國際文化協會每逢周日早上開設的「論語100」課堂,學生的年齡橫跨8歲到60歲,大家坐在教室裏一句句、一句句朗誦《論語》。坐在最前面的溫金海跟着學生唸,誦讀經典的聲音劃過許多尚在歇息的商舖。誦讀《論語》的聲音有粵語,也有普通話,卻意外地和諧。推廣國學的工作,就像持之以恆地唸500、600遍《論語》一樣,溫金海已經堅持了近二十年。

黎曾慶笑着說,他跟隨溫金海走上推廣國學的路差不多十八年,「我們兩個是傻瓜吧! 到現在還在一起推動國學,我今年65歲了,要做到我離開這個世界。」他篤定地說。

上文節錄自第151期《香港01》周報(2019年2月25日)《饒宗頤逝世周年 「國學熱」不過香港?》。

相關文章:【國學熱.二】IT人追隨孔子辦學 香港教育不利國學發展?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

更多《香港01》周報有關中國文化的文章:【台中歌劇院】以文化地標帶動經濟 台中在這幾年經歷了什麼?【崑曲夢.上】被青春版《牡丹亭》感染 港女22歲拜師學做戲【崑曲夢.下】棄正職投身做演員 鄒焯茵:其實條路好唔明確【金庸逝世】看金庸小說長大 在巨人肩膀上延續武俠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