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委改革】給前線科技人員:你回應我 卻不回應我提出的問題

撰文:梁翊婷
出版:更新:
醫改問題非常複雜,關係很多數字和資料,絕非三言兩語說得通;不認識背景,基本上是不能參與建設性的討論的。或許正因如此,一些急於否決的人,將方案簡化為「引入大陸醫生的條例」,以此號召恐慌的群眾,用最快捷的方法中止理性討論。這其實與英國支持退出歐盟的「脫派」所用的方法,如出一轍。
梁翊婷

【編按:01博評昨天刊出博客梁翊婷文章「醫委會改革:事實只講一半 連醫生也玩民粹」;前線科技人員賀穎傑讀後,來稿本網回應,於今天登出:「回應梁翊婷:不提泛民修訂 連一半的事實也沒有」

病人組織認為醫委會改革時機可一難再,但反對聲音擔心政治操控。

致 賀穎傑@前線科技人員:

多謝您對拙文的意見,以下是我的回應:

病人組織以理據反對「6+6」方案 為什麼忽然變「鬼」?

1。我的文章主旨是:醫生不應以民粹方法達到否決目的。

對於醫生提出的不同方案,只要有充分理由,只要不是利用民粹,我都十分支持。雖然我的重點並非在於討論各方案之優劣,但我可以總結支持和反對「6+6」方案的觀點。

 貴組織認為,「6+6」方案比現時的「4+2-2」方案,可以為病人組織帶來更大話語權,因為後者的病人權益組織代表只佔全體委員的 9.375%(32 人中的 3 人),前者卻佔 12.5%(40 人中的 5 人)。

不過,有社區組織則認為,「6+6」方案新增的 6 名委員,是由醫生一人一票選舉產生的,但按照過往醫委會的選舉經驗,這些委員很可能都由醫學會(由私家醫生主導)及公共醫療醫生協會(由公立醫院醫生主導)推薦的會員當選,而這些組織都傾向保護醫生利益。由此推論,若採「6+6」方案,傾向保護醫生利益的醫生委員,其實會佔40人中的20人,比例比現在的「4+2-2」方更案高,所以社區組織選擇不支持「6+6」方案。

對於方案的選擇,我持開放態度。但對於您認為,反對「6+6」方案的病人組織是「協助政府奪權」,我感到十分奇怪。他們反對方案,都是拿出數字和理據支持其論點,為什麼要抹黑他們呢?更令我不惑的是, 貴組織曾經在其他網媒撰文,理性回應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不支持「6+6」方案的觀點,文中從無質疑社協與政府有特殊關係,為何今天突然矛頭一轉,認為不支持「6+6」的,就是「鬼」?!

「引入大陸醫生」理據不充分 為什麼不回應「滑坡謬誤」?

2。像 貴組織所言,我們都有機會成為病人。病人的生命交付於醫生之手,自然絕對比醫生更關注醫生的質素。我們經常在新聞讀到大陸醫療事故,相信沒有人願意隨便放寬海外醫生的門檻,將自己的健康交託給未經考核的大陸醫生。

但我在文中已指出,一些醫生認為《醫委會改革條例草案》會「引入大陸醫生」的理據並不充分,所謂「新增委員是梁振英委任,會被梁操縱,因而香港會引入大陸醫生」的論述犯上「滑坡謬誤」。如果對政府提出引入海外醫生有質疑,認為會引伸出「引入大陸醫生」問題,那批評時,應該重整論述,抽走謬誤成分,引導公眾展開更有質素的討論,尋求從細節入手,完全堵塞病人受低水平醫生醫治的可能性。

(李澤彤攝)

以四例子指「不信任委任只是名義」 卻是「蘋果與橙」的不當類比

3。閣下認為「特首委任」不單純限於名義;而我指出,選舉後委任的委員會制度存在已久,如果對「特首委任」不只限於名義存有懷疑,應該告訴公眾質疑的原因,是病人組織的選舉有種票漏洞,還是有其他原因?而非不斷放大「特首委任」之餘,絕口不提新增委員,其實是由病人組織選舉產生的。(詳見黃任匡:《醫委會改革的魔鬼細節》(《蘋果日報》[2016年1月12日])。

至於 閣下提出「不信任委任只是名義」的四個例子(行會否決港視發牌、港大校委會否決遴選會推薦人選、港大校友會議決反對李國章任校委會主席、梁振英刪減名譽博士名單),雖然都是令人氣憤的新聞,但都並無制度內選舉的成分,將之跟醫委會改革比較,猶如比較「蘋果與橙」,實不能相提並論。

反之,藝發局才是有效類比。藝發局大會由27人組成,由行政長官委任,其中 10 位經由藝術界投票選出,與醫委會改革提出,由病人組織選出 3 位新增委員後,由特首委任,性質頗為類近。我期待,您或支持否決醫改方案的醫生,能給公眾更詳細的解釋:究竟由病人組織選舉產生的 3 位新增委員,在什麼情況下,會成為梁振英的投票機器,令他們在「特首一聲令下」,就投票支持「輸入海外醫生的門檻,想降得多低就多低」?

借社交網絡號召恐慌群眾 跟英國「脫歐派」如出一轍

曾讀過一篇文章「後悔用臉書發起『阿拉伯之春』」,作者戈寧(Wael Ghonim)是阿拉伯之春的重要推手,他在 2011 年埃及反政府示威時,認為網路可以改變世界,可是,幾年後,他改變了想法。他指出,社交媒體存在幾個重要問題,包括散播謠言很容易、線上討論很快激起人們的憤怒、很快跳到結論等;戈寧論及的缺點,全都在今次《醫委會改革條例草案》的討論中顯而易見。

但臉書最重要的問題,是只利傳播而非參與、只利張貼而非溝通、只利淺薄的觀點而非深度討論。

醫改問題非常複雜,關係很多數字和資料,絕非三言兩語說得通;不認識背景,基本上是不能參與建設性的討論的。或許正因如此,一些急於否決的人,將方案簡化為「引入大陸醫生的條例」,以此號召恐慌的群眾,用最快捷的方法中止理性討論。這其實與英國支持退出歐盟的「脫派」所用的方法,如出一轍。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