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學習「挪移調解法」 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撰文:清君
出版:更新:

「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在《一代宗師》裏面,曾經有過這樣一句經典的對白。引申出的意思是,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紛爭。當遇上紛爭的時候怎麼辦呢?

【文章原刊於01撐場,歡迎下載香港01 app,與星級作者一同討論喜愛話題。】

遇上紛爭,那也需看看是什麼衝突。例如國際形勢,國與國之間的角力,多以利益向對方施壓或引誘,甚至在上一個世紀,有兩場世界大戰,不同的國家領導人試圖以武力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有很多方法,至於解決紛爭,除了衝突雙方,中間還有第三方:仲裁者或調解者。仲裁者指判斷誰是誰非,調解者則從中斡旋,希望雙方和氣收場。

調解這回事也不只用於成人世界,又或者牽扯到國際形勢那麼大。最切身的該數家庭糾紛、朋友爭執及校園欺凌等等。早前有欺凌新聞傳得熱哄哄,令全城嘩然;但欺凌背後成因是什麼?紛爭又是如何產生呢?當我們耐心去看待、拆解問題,就會知道第三方介入是好重要。

香港家庭福利會早於十八年前已經意識到需要正視校園欺凌或衝突事件,早於當時已經展開中學的朋輩調解訓練;後來去到2012年,家福會就想將這樣的教育再提早一點,於是就嘗試去到小學層面作推廣教育。

香港家庭福利會與恒生銀行合作推行的「恒生—家福青少年調解計劃」獲得多個本地與海外獎項,其中包括「傑出伙伴合作計劃獎」。(作者提供)

恒生銀行企業可持續發展部的主管,何卓惠女士(Alison)出席了小學調解計劃第一年的畢業禮,深深感受到「有人的地方就有紛爭」,對調解計劃課程相當滿意。她本身亦是專業認可調解員,本着「世界變得更美」的信念,希望可以更多人能夠學懂調解技巧,除了應用在公司客戶身上,社區也能更和諧。於是恒生銀行便開始支持家福會這一個調解計劃。

家福會回應了Alison的建議,將複雜的概念理論簡化成小孩子都明白的流程,例如用故事形式、人物角色去帶動理解,而這些觀念,自幼紮根和培養最好。甚至活動計劃行之有年,參與者觀察到有時候家長也未必有「調解」這種概念,由孩子、學校再到家庭,小朋友自幼耳濡目染,到長大後處理人際關係就更得心應手,而且調解不止技巧,還有才性教育,學習後能提升同理心。

家福會社工與恒生銀行義工隊以有趣的方式,為小學生演講調解故事,同學們聽得津津樂道。(作者提供)

「調解」這個概念日益重要,也體現於教育大學的課程上面,教育大學將調解課程列入持學分課程,首年反應熱烈,之後再辦,每一年都超乎想像的多學生報名,課程包括接觸小朋友,培訓小學生等等,是實用而且對人生有正面幫助的技巧,不止於理論性質。

怕不怕孩子丟失了童真,又或失去了孩子應有的模樣?Alison說,其實成人與小孩的調解課程教育同出一轍,教育的都是內在價值、態度,學習的是理解自己、處理自己情緒,例如認識何謂憤怒,又要如何控制,是由才性品德培養,再去到技巧的,孩子及早認識越好。

家福會社工與恒生銀行義工為小學生演講調解故事,正在介紹故事裏的角色。(作者提供)

為什麼不將調解角色交回成人擔任?因為在同輩層面解決問題,友誼很少會決裂,去到老師層面,容易衍生對錯判斷,其中一方會得益,事情、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可能反而令事情嚴重了。

而家福會收到前線社工、學校的回饋,在同學擔任風紀員任調解員的時候,學校氣氛和諧了,也減低了老師負擔,因為風紀不再時刻尋求老師協助或摘名用處罰方式,而是以調解員身分為同學解決事情。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糾紛,很多時候因誤會而起,也因為價值觀不同,小事化大,衝突演變得一發不可收拾。其實,世界原本很簡單,別將它變複雜了,一切也就好辦。

撰文:清君

中文系畢業生,任職過出版編輯及網絡編輯,專寫關於本土創作、傳媒、出版、文學等話題。不善交際的小毒男一枚。

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hingkwan.page/

【編按:文章題目為編輯所擬,原題為「【親子教育】學習「挪移調解法」 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