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日本黑門與築地是景點 為什麼果欄不可以?

快將搬遷的東京築地市場,每天亦吸引大量遊客前往朝聖,希望可以目睹競投鮮魚的過程,以及品嚐地道的壽司,要光顧那邊的數間壽司店,往往要排上一個多小時的隊。築地市場與黑門市場有點相似,兩者都是原始的市場設計……既然主要經營日本線的旅行社可以贊助關西的旅遊節目,找來杜如風當主持,令不少人也想到那些景點走一走,看來政府商經局及旅發局也可以在香港的原始景點上多下功夫,以吸引鄰近國家或地區的旅客。

到過大阪的朋友,可能都去過黑門市場,由著名購物區道頓堀步行過去只需約 10 分鐘。在那裏聽得最多的,是「嘩嘩嘩」,很多旅客覺得那裏的東西物有所值,尤其是海鮮。
在日本街市「嘩嘩嘩」 港人旅遊朝聖地
事實上,黑門市場是一個街市,有生果檔、海鮮檔、家品店及超市等。雖然是一個街市,但衛生情況相當理想,而且同樣的物品,在那裏的售價比起附近的心齋橋更便宜,難怪可以吸引那麼多人前往。
至於快將搬遷的東京築地市場,每天亦吸引大量遊客前往朝聖,希望可以目睹競投鮮魚的過程,以及品嚐地道的壽司,要光顧那邊的數間壽司店,往往要排上一個多小時的隊。
築地市場與黑門市場有點相似,兩者都是原始的市場設計。由於歷史緣故,聚集了一大批小商販來經營。築地市場基本上是批發市場,而黑門市場是零售市場。
由此看到,吸引遊客很簡單,景點要有地道文化,要原汁原味。新興的景點不是不好,但一處地方一定要有地道的特色,而市集就最能反映地道文化。美國西雅圖有一個 Pike Place Market,已有百多年歷史,亦吸引無數的遊客前往,而那裏更有世界上第一間星巴克咖啡店,經常大排長龍,遊客不是買咖啡,而是買紀念品。
反映地道文化 濕街市果欄已是景點
香港的街市多是位於政府大樓內,或在街市大樓的外圍。如果管理得宜,其實已是旅遊景點。識途老馬會往中環的石板街或灣仔的玩具街走走,除了看以外,吃也是重要的元素,可惜那裏吃的成份不多。
我認為油麻地果欄甚具歷史價值,也反映了地道文化。那裏離油麻地廟街和榕樹頭不遠,每個晚上都有大大小小運送生果的貨車來到,把一箱箱生果賣給零售商。果欄生果的品種多樣化,價錢也便宜,有朋友因為愛吃橙,經常自行到果欄一箱箱地購買。
油麻地果欄可以適當地加入零售元素,讓遊客樂在其中,如以相當優惠的價錢購買一籃子的生果,可以即場吃到在香港很難找到而又很昂貴的枇杷、日本桃,同時提供果汁、生果刨冰、雪榚等。
香港旅遊景點早已存在 只欠管理與推廣
常說香港沒有旅遊景點,旅遊景點其實就在附近,只要有好的管理,加上推廣,簡單而原始的地方更吸引遊客,因為這種景點是別人不能抄襲的。
既然主要經營日本線的旅行社可以贊助關西的旅遊節目,找來杜如風當主持,令不少人也想到那些景點走一走,看來政府商經局及旅發局也可以在香港的原始景點上多下功夫,以吸引鄰近國家或地區的旅客。
我也在想,如果饒宗頤文化館不是座落荔枝角半山,而是在油麻地,鄰近西九,那麼近日的事情可能不會發生,文化館也將會有更多人前往。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