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狗吠.影評】真人真事啟發  魔幻元素添商業味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意大利導演馬提奧格朗尼(Matteo Garrone)十年前以一套《我在娥摩拉的日子》(Gomorrah)揚威康城影展,四年後又以《現實》(Reality)第二度獲得評審團大獎,歐洲傳媒多將其視為羅塞里尼和費里尼的接班人。格朗尼最初的作品承接新寫實主義,但從《現實》開始加入愈來愈多荒誕成分,慢慢變得有些超現實風格。到了新片《人心狗吠》(Dogman),他的風格又再次發生微妙變化。撰文:寇斯珮

《人心狗吠》的男主角好好先生(馬切路方堤飾,他去年憑本片獲康城影帝)經營一一家寵物店Dogman,專為狗狗整理儀容,處理簡單病痛。他為人老實,心地善良,在一個貧窮落敗的意大利小鎮勉強維持生活。誤交損友之後,他的生活起變化,並開始參與犯罪,儘管如此,他仍為人仗義,甚至願意代友入獄,但想不到最終還是走上另一條路。

(《人心狗吠》電影劇照)

電影的英文名《Dogman》有三層意義,既點明男主角的職業身份,也指戲中最重要的場景—寵物店,更是描述男主角的人品。他是一個dogman,在電影開始時,他人畜無害,極為善良,甚至逆來順受,又對朋友和家人極度忠誠。在三重層次的推進下,《人心狗吠》的內容豐富,敘事有彈性,也利用人物與場景很細緻地發展故事。

格朗尼如今已儼然是意大利導演的中堅力量。他坦承自己深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意大利電影大師影響,又不斷遊走在寫實和超現實之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影像風格。《人心狗吠》帶有他強烈的印記,故事由真人真事啟發,背景放在衰落的小城鎮,主角則聚焦收入偏低的普通人。

《人心狗吠》最精彩部分是書寫主角的轉變經歷,展示窮人如何在社群尋找自己的位置,最後失敗的過程。(電影劇照)

在格朗尼的故事裏,主角往往難以過上美滿的人生。他們一開始都有普通的生活,雖不富裕,卻其樂融融。然後,格朗尼就開始重點描寫他們在社區生活和周圍民眾的影響下,如何慢慢變成另一個人。在《現實》裏,男主角平時在街市賣魚,周圍的親朋好友不斷勸他報名參加真人騷,他便逐漸開始將真人騷愈看愈重,最終價值觀也發生了偏移。

《人心狗吠》同樣如此。電影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書寫男主角的轉變過程。格朗尼善於發現,他全面地展示了一個窮人如何在社群中尋找自己的位置,最後失敗的過程。觀眾可以視之為現實對人的吞噬。尤其在經濟衰落的地區,小人物的生活總有不可避免的難處。格朗尼善於發掘這些真實生活中的戲劇性,有時候甚至令人懷疑那樣的戲劇性是否有些過火。格朗尼順勢跳出寫實的框框,加入的魔幻元素讓作品看起來有濃郁的商業電影味道。燈光、色彩和佈景製造出艷麗的視覺,也是他作品中最引人注意的部分。

(《人心狗吠》電影劇照)

正因如此魔幻與華麗,觀眾不得不去探求這樣的故事背後,是否有更深一層隱喻。無論是《我在娥摩拉的日子》、《現實》,還是《人心狗吠》,它們的根基都來自崩壞的經濟現狀與陷入死寂的邊緣城鎮。有人說他如此塑造人際關係,是在影射近年歐洲不同國家之間的爭拗,電影中那些只想要收穫但不想要麻煩的人,就是某些歐洲國家的縮影。它或許是一種有效解讀,格朗尼並沒有刻意將自己的電影去政治化,可歸根結柢,他的電影並非刻意為歐洲的現狀尋求答案。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正告訴人們,這種荒誕本身源自生活,並非特別創作的政治寓言。

在電影中,格朗尼花去大量篇幅書寫主角的生活狀態和情緒變化,長時間特寫他的表情,這也是提醒觀眾,片中人物本身即有強烈的真實身份。可惜之處在於,他愈注重魔幻和荒誕元素,作品就愈不像是作者電影,愈朝向工業樣本發展,故事的轉折缺少了早期那種生猛,倒更加可預測,人物的轉變也開始有些套路化。或許因為如此,電影在重要的影展收穫不多,但票房成績反應頗佳。

(《人心狗吠》電影劇照)

格朗尼為自己開創了另一條路,在拍攝這些糟糕的現實生活同時,他也開始進入電影商業製作,拍起了黑色童話故事。在這些故事裏,他名正言順地玩起了色彩和鏡頭,加上豐富的服裝和場景,又形成了另一種風格。下一部戲,他將要翻拍《木偶奇遇記》,把這個經典的意大利兒童文學更新。一想到他要放棄擅長的寫實風格,進入模式化的商業製作,多少還是有些可惜。畢竟衰落之中有很多被埋沒的故事,比重拍經典童話更有價值。

上文刊登於第163期《香港01》周報(2019年5月20日),原標題為《《人心狗吠》在寫實與超現實間遊走》,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香港01》周報影評:【過春天.影評】捕捉港深生活 內地導演能拍出香港本土風景嗎?【地久天長.影評】內地版本切割時代與人物 時代用來共情即可?【無名浪子心.影評】日本時下「廢青」迷途尋道【冷戰戀曲.影評】音樂人的愛情悲劇 餘韻悠長的愛情烈酒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