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板仔周記】從「師傅誕」講起 點解老細咁鍾意請食飯?
釘板仔周記(十三)
就算對中國傳統文化沒有多少認識的人,大概也聽過魯班先師的大名吧!他老人家(公輸盤)雖然玩 WarGame 慘敗於墨子手下,但絲毫沒有影響他作為中華「匠人祖師傅」的地位(他的裝備「架生」其實都「好得」,只是他玩遊戲水平太「削」而已!)。而敬奉魯班先師,也是香港「泛建造業」一直以來的傳統。我老細高佬牛的「辦公貨櫃」內,也有一個「北城侯」(明朝皇帝封的)的神位,每天上香供奉,準時過出糧。

師傅誕 老細慰勞伙記的日子
農曆六月十三(今年是西曆 7 月 16 日)就是「魯班先師誕」,行內俗稱「師傅誕」。有老師傅曾對阿平打趣說:「每年師傅誕前後一個月,正是全年最難熬的日子,這就是『師傅』對大家的訓勉,也順道提醒各弟子記得為他老人家『慶生』。」
聽老師傅們說,以前師傅誕慶祝活動的規模比今天大得多,各行會老闆們和師傅們的重視程度也更高。當天全行休息,齊集西環的「師傅廟」,大鑼大鼓,人山人海,非常熱鬧。「禀完神」,還會派「師傅飯」給一眾弟子,也歡迎附近的街坊領取。因此,這除了是行業節日,還是一個社區慶典。時至今日,雖然節日氣氛淡薄了不少,參與祭祀活動的人也減少了,但老闆請各自的夥計「大擦一餐」還是少不了的。
建造業老細特別喜歡請食飯
自從阿平入了釘板一行,發現一個有趣現象,就是老闆「巧立名目」請大家食飯的次數,遠較以前從事任何一個行業都要多。過年做冬自是少不免,就算是中秋端午,甚至是重陽,平時相當「度縮」的高佬牛,都會大破慳囊,請大家吃一頓質量頗高的大餐,更會親自駕車到西貢鯉魚門等的地方,買海鮮「加料」,可謂誠意十足。
對於這個「行業特殊現象」,阿平發揮歷史人類學精神,苦思良久,終於想到一個「學理解釋」。
現代化以前的「人際生產結構」,是以「社會人身依附關係」為主的,例如「主上」與「臣下」;「莊園主」與「農奴」。在現代社會,則是以「契約」為核心,就像你與你老闆簽訂的「僱傭合約」。兩者最大的分別,在於前者是「全方位的依附關係」,是「有情」的;後者則只是「工作層面的經濟轇轕」,是冰冷的。
不過,由於某些原因,部分行業在現代化社會仍以「社會關係」為核心紐帶,其中「建造業」就是典型例子。當然,我與老闆也有簽約,但這只是為了「附合法律要求」,我與高佬牛彼此都心知肚明,任何一方也可以隨時中止這種「(法律上)現代僱傭關係」。事實上,無論是主動抑或被動,地盤佬在不同地盤不同老闆之間跳來跳去,並不罕見。做地盤「唔穩定」是常識吧!
維持關係及展現權力的手段
為了增加彼此(至少是表面上)的安全感,維持相互的「社會關係」,必須採取一些「契約以外」的方式。「共食」是傳統社會(尤其是中國人)一個對建立和維護關係非常有效的方式。「一齊食飯」,構築了大家「工作(經濟契約)」以外的社會關係。
「請」食飯也相當關鍵。按照人類學家 Marcel Mauss 的說法,「公開地向眾人作出餽贈」是一種權力的表述,只有地位高的人才有資格做。典型的例子,就是天朝「下賜」藩屬和元首向國民授勳。
「老闆請食飯」就是一次滿足兩個願望:以「共食」建立社會(和諧)關係的同時,彰顯「老闆」的「權力」和「地位」。這正是「傳統行業」的老闆更熱衷於「請食飯」的原因,當然,他本人也許沒有這種深層次的自覺。
各位僱員不妨留意一下,平時會請你吃飯的,其實大都不是你「契約上的老闆」(例如公司阿頭),而是你「人身關係上的老闆」(例如TeamHead),其中也是相近的道理。
PS. 雖然魯班先師名氣大,弟子遍天下,但原來全中國的魯班先師廟數量極少,香港神奇地竟然有一間半,那半間在石鼓洲,極迷你,還要申請禁區紙,還是「無謂咁神心」了。西環的一間,規模較大,鄰近「港大站」(記得在山頂出口出),值得一遊。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