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下必煲《切爾諾貝爾》 為何政治驚慄劇總能預知未來?

撰文:影視獨舌
出版:更新:

《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完結的複雜情緒還未消散,接着就入了《切爾諾貝爾》(Chernobyl)的坑。對於不少美劇迷來說,這個看劇軌跡應該是近來常態。可以說,這部政治驚慄劇的接力救了HBO,它及時轉移了觀眾注意力,不然HBO遭受的口誅筆伐可能要更久些。
「隔住個Mon都Feel到輻射」,很多看畢本劇的網友紛紛留言。

按圖看《切爾諾貝利》(Chernobyl)精彩劇照▼

+11

1. 《切爾諾貝爾:傷心的兒童》(Chernobyl)

《切爾諾貝爾》改編自1986年真實發生的那場核洩漏災難。不過,事情已經過去33年,HBO為什麼要「舊事重提」,講述發生在美蘇冷戰期間的這場危機呢?

每一階段走紅的類型劇不盡相同,但背後都是當下社會焦慮和恐懼的折射。政治驚慄劇,往往以真實或者虛構的政治事件為背景前提,講述權力鬥爭故事。

細數《紙牌屋》(House of Cards)之後的英美劇發展,從回溯美蘇對抗的《美國諜夢》(The Americans)到以暗殺帶出英國政府內幕的《內政保鏢》(Bodyguard)再到如今的《切爾諾貝爾》,恐怖氣息與寓言意味漸濃的政治敘事呼應了如今觀眾焦慮的心態。

可以與現實微妙互動,可以劇透未來人生

點圖看《切爾諾貝利》(Chernobyl)​中「劇透」未來的劇情 ▼

在這些故事中,我們不在乎誰是英雄。我們想知道,到底是誰的錯。
《切爾諾貝爾》開篇語

非常諷刺的一幕是,消息層層上遞,到最高層時,早已失了真。一邊是下級跟上級說謊,說輻射的範圍僅限於工廠區,輻射強度相當於拍了一張X光片。另一邊廂,操作員在嘔吐、流血。救災的消防員、潛水夫、礦工,一經輻射,必死無疑。遠處的市民出來圍觀,覺得場景很美,可那不是普通的煙火,那是放射性塵埃——他們毫不知情。

核洩漏事件發生於美蘇冷戰期間,這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切爾諾貝爾城因此被廢棄,成了無人生活的寂靜之地。蘇聯基於國家榮譽要維穩,真相被保密、宣傳和錯誤資訊掩蓋…

在這些故事中,我們不在乎誰是英雄。我們想知道,到底是誰的錯(《切爾諾貝爾 Chernobyl》劇照)

這類劇往往承載人們對政治走向的期待和逆反心理。故事中的系列問題,是民眾關心的。紐西蘭的槍擊案、斯里蘭卡的暴恐襲擊、法國巴黎聖母院的火災,今年世界範圍內連續幾起災難事件,引起了人們的恐慌。雖然背後的原因不盡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社會矛盾在加劇,恐怖主義在滋長。政治驚慄劇的創作,就是由人們的恐懼所驅動的,人們恐懼科技的暗面,恐懼政治的波雲詭譎,也擔心人類自身變得冷漠。

近一個世紀來,似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產生一些關於「世界末日」的討論。末日情意結可能是兩次世界大戰遺留的記憶創傷,也跟近年來的災難與衝突頻發帶來的恐慌有關。

社會矛盾在加劇,恐怖主義在滋長。政治驚悚劇的創作,就是由人們的恐懼所驅動的。(《切爾諾貝利》劇照)

對於觀眾而言,假想恐懼是一種快感。世界末日的預言,給了觀眾做歷史見證者的機會。在大事發生的振奮心情中,他們獲得了一種活在當下的狂歡體驗。與此同時,未來世界政治充滿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將會怎麼影響人們的生活品質,都不得而知。而政治驚悚劇則順應了人們既害怕又振奮的雙重心理需求。尤其是近未來劇,它跟當下聯繫最緊密,相當於虛構了一個平行世界,「未卜先知」。

比如《紙牌屋》和現實美國的聯繫就十分微妙,這部劇從2013播到2018年,6年期間,美國總統從奧巴馬(Obama)換成了特朗普(Trump),前者還是這部劇的忠實觀眾,證明這部劇深受各國領導人喜愛。

按圖看《紙牌屋》(House of Cards)精彩劇照▼

+4

2. 《紙牌屋》(House of Cards)

《紙牌屋》經常在官方Twitter說一些「俏皮話」,與現實政治互動。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之時,《紙牌屋》(House of Cards)正在拍第五季,劇中Claire Underwood對總統之位野心勃勃,《紙牌屋》的Twitter也親自為希拉莉(Hillary Clinton)拉票。

大選結果讓《紙牌屋》的主創們感到鬱悶,特朗普(Trump)當選了總統,現實走在了想像的前面,比劇情還魔幻。Claire的扮演者Robin Wright)說:「特朗普搶走了我們所有的好創意。」

要命,也要真相的驚慄生存

政治驚慄劇離不開兩個關鍵字:權利和權力。主角要捍衛自己的權利,不得不捲入權力的遊戲一探究竟,打破秩序的舉動往往引發一系列後果。

在很多劇裡,常常會有這麼一句台詞,「你知道得太多了」。如果這個人不是主角,往往下一秒就會被殺死。這類劇的驚慄來自於,權力之外有權力,而權利往下是生死。

政治驚悚劇離不開兩個關鍵字:權利和權力。(《House of Cards》劇照)

現代生命意識的建立,離不開殘酷戰爭的教訓。政治驚慄劇中對個體生命的蔑視,踐踏了生而為人的尊嚴,引起觀眾強烈不適。而隨着法治理念深入人心,人們的知情權也需要得到滿足,觀眾渴求真相。有時候真相是個無底洞,當故事在某一層戛然而止的時候,就需要觀眾開腦洞了,很多政治驚慄劇就誕生於觀眾的腦洞之中。

超級英雄片、奇幻片、歷史片、警匪動作片,伴隨着懸疑的層層揭開,這些劇集的真相往往會上升到政治級別,陰謀的糾纏必然涉及權力的隱喻。越高權力級別的人物,越是只在劇中露出一角,深不可測,喜歡推理、開腦洞的觀眾,能讀出更多的政治驚慄成分。泛政治驚慄劇,從人物主體劃分,主要可以分為三類:

按圖看

暗黑系政治劇,傳遞負面情緒,浪漫理想主義的,帶有粉飾嫌疑,站在普通人的立場,則解構了權力崇拜和對英雄主義的寄託。

《紙牌屋》走暗黑系,講究叢林法則,把人生看做一場競技賽。競技沒問題,如果是光明正大的競爭,愛情事業的雙豐收,叫做夢想和奮鬥。不擇手段的競爭,往往是因為現實擊碎了愛情與理想,這時作品主題便會走向政治和陰謀。

《紙牌屋》(House of Cards)走暗黑系,講究叢林法則,把人生看做一場競技賽。(《House of Cards》劇照)

如果競爭沒用的話,作品便會往「喪」方向發展,社會矛盾加劇造成心態失衡,人物要麼報復性越界,要麼待在既定位置不敢跨越一步。

政治驚慄劇中,一般外部環境劍拔弩張,混亂動盪,人物內心則沉悶壓抑,走陰暗風。《紙牌屋》中的下木夫婦如此,2013年的《美國諜夢》也不例外。

3. 《美國諜夢》(The Americans)

這部劇根據2010年俄羅斯間諜網曝光事件改編,以美蘇冷戰為背景,講述了一對前蘇聯間諜,偽裝成美國式家庭,潛伏在美國華盛頓收集情報的故事,說它是政治驚慄劇也可以。

按圖看《美國諜夢》(The American)精彩劇照 ▼

+2

既然當下的《美國諜夢》可以置換成復古背景,那麼復古的《切爾諾貝爾》也可以置換成當下背景。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那些以為離現在很遠,對於普通人而言遙不可及的事情,在劇裡成真了,其劇情相當於「恐懼」到來之前,先給觀眾演習一遍未來。可如果一部劇真的能劇透未來的人生,觀眾可還能忍?

【本文獲「影視獨舌」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dus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