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周永新.一】世事在變 政府管治思維從未改變

撰文:陳澔琳
出版:更新:

有香港「社工之父」之稱的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不時寫書記下他對香港的觀察,近一年來,他又定期在報章撰寫專欄,從年輕人的困局及身份認同,到土地大辯論、家庭政策、安老政策、醫療改革等議題都一一涉獵,道出政府的管治問題及政策流弊。眼見一場反修訂《逃犯條例》風暴使得政府方寸大亂,他感慨,政府未來更見蒼白,因為要變的都變了,唯獨政府的管治思維卻從未改變。(此文章為「周永新專訪」系列報道一)

談起管治,在周永新眼中,政府應該是「操盤者」,負責控制民生福利各項政策,但港府卻被「大市場,小政府」綁手綁腳,即使知道問題癥結,但為免成為窒礙私人市場發揮的「大政府」,會選擇視而不見,這一點更完全反映在政府的房屋政策邏輯當中。

1998年,香港受亞洲金融風暴衝擊,樓價大跌,港府遂放棄「八萬五」、停售及停建居屋等政策,時至2003年沙士(SARS)肆虐,樓價更跌至谷底;隨後樓市日漸走出低潮,2007年時任特首曾蔭權連任時更形成泡沫,當時立法會各黨派提出復建居屋,曾蔭權表示反對,更稱政府無責任協助市民置業。

當年政府不願復建居屋的說詞是擔心居屋蠶食私人市場。周永新認為沙士過後樓市低潮,在此特別背景下停建停售情有可原,他無法理解的是,當樓市復蘇,政府眼見房屋問題令社會矛盾加劇,仍對復建無動於衷。十年過去,周永新批評今屆政府雖視房屋政策為重中之重,但面對20萬劏房市民、逾25萬宗公屋輪候申請,市民不見「以民為本」的政策,只見迷信市場、劃地為牢的政府,以置業為主導的思維未曾改變。「政府經常叫人買樓、買居屋,都是叫人做業主,但卻不知這會減少公營房屋出租數目,令輪候人數愈來愈多。」

香港樓價高企,租金負擔重,年輕人無法解決住屋問題。(資料圖片/吳煒豪攝)

香港實行資本主義制度,表面上自由市場是我們賴以為生的信條,而「大市場,小政府」大體代表政府對資本主義的看法,政府不但在經濟發展秉持此方針,民生福利事務也是如此,但當個人與家庭無法靠一己之力解決問題,市民自然期望政府承擔更大責任;另一方面,若當下措舉未能改善問題,這意味着政府應更積極地制定社會改革的方向和具體措施。從六四比到七三比的公私營房屋比例、十二年的免費教育、公營醫療服務⋯⋯周永新滔滔不絕地數下去。他不明白,難道這樣的發展模式會動搖香港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或偏離《基本法》嗎?

周永新批評,港府被「大市場,小政府」綁手綁腳,沒有盡力改善民生。(鄭子峰攝)

「資本主義不代表政府什麼事也不做。」周永新斷然反駁。他在《創建公平和關愛社會—香港民生政策的得與失》一書分析,資本主義追求的不限於積聚財富,還要讓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而諸如設立最低工資保障低薪工人等政策,目的是彌補資本主義的不足,而非否定資本主義。他強調,應以公營部門為主、市場為輔的原則,填補社會福利的缺陷。

可惜的是,社會福利觀念雖可左搖右擺,但制度一旦建立起來便難以改動。香港仍在沿用不少殖民地時期留下的政策,包括1971年推出的社會保障制度,確認政府有責任支援貧窮而無力自助的人,只是,隨着人口老化、貧窮人口上升等更深層次的社會結構問題出現,僅靠增加津貼種類而非從制度入手改革,顯然難以治本。

繼續閱讀:【專訪周永新.二】港府政策失焦 只顧平衡利益【專訪周永新.三】迷信金錢 期望用錢解決一切問題【專訪周永新.四】諮詢預設立場 態度傲慢惹民憤

上文節錄自第169期《香港01》周報(2019年7月2日)的《專訪周永新—世事在變 政府管治思維從未改變》。

相關文章:【管治思維】聽四代人之苦 解民生困局【專訪顧汝德】林鄭不解民情 態度傲慢成民怨催化劑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