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約奧運】榮譽背後 奧運光環為何解決不到里約百億財赤?

【里約奧運】榮譽背後 奧運光環為何解決不到里約百億財赤?
撰文:蔡啟明
出版:更新:

四年一度的奧運會,原意是為了讓各國運動選手公平切磋獻技,不問國籍,無分國力。然而,奧運會商業味道益發濃烈,申辦城市總是強調運動賽事可帶來的好處——提升城市曝光率、增加外資投資意欲、改善城市基建、旅遊收益可觀等云云。為了奧運光環及所謂的經濟效益,多屆主辦城市的政府均願意為奧運支付巨額開支,大大加重了財政負擔亦在所不惜。然而,回顧近屆奧運會,能夠從中獲利的例子寥寥可數,究竟辦一場奧運贏得聲譽,還有什麼?

巴西奧運揭幕之前,部分場館及設施尚未竣工,包括進行水上賽事的拉戈阿場館。據外媒估計,整項賽事超支比率或逾五成。(路透社)
巴西奧運揭幕之前,部分場館及設施尚未竣工,包括進行水上賽事的拉戈阿場館。據外媒估計,整項賽事超支比率或逾五成。(路透社)

不少地方對申辦國際大型體育賽事趨之若鶩,發展中國家尤甚,曾經風光一時的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及中國﹚在過去8年間,成為多項大型賽事的主辦國,包括夏季及冬季奧運會、世界盃、英聯邦運動會等,於國際體壇風頭一時無兩。

不少國際研究學者均指出,新興國家或地區之所以「熱中體育」,無非想引起國際關注,或釋出善意,從而改善社會內部的政經問題。以巴西為例,去年整體經濟萎縮了3.8%,第二大城市里約熱內盧﹙「里約」﹚更處於財政危機之中,不得不宣布進入「財政緊急狀態」,預計今年會出現55億美元(約429億港元)的赤字。不過,時任巴西總統羅塞夫在今年5月仍一臉樂觀的表示,里約奧運會將會成為提振巴西經濟、帶動國家復甦的「特別時刻」。話說得漂亮,但像奧運般的大型體育盛事,對主辦國而言可能是一場詛咒。

(資料來源:美國外交關係協會)

奧運會超支可達10倍

如將奧運籌備過程分為奧運前、奧運中,羅塞夫的「如意算盤」是,在籌辦過程中,借基礎建設、奧運場館的投資,推動經濟及刺激就業;奧運過程中,則依賴旅遊及相關收入,如轉播權、特許權等圖利。里約為承辦2014世界盃及今屆奧運會,大舉引入外資,當地酒店數目幾乎翻了一倍。

不過,奧運過後,要埋的單可不輕,隨時成為地方政府負債的地雷。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研究員Allison Stewart追蹤了自1960年至2012年的夏季及冬季奧運財政狀況,發現各屆奧運會的平均超支金額比率竟高達252%,較預算高出4倍至10倍。研究更指出,除了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外,各屆超支情況幾乎無一倖免。據美國外交關係協會資料,雅典奧運總支出達到130億美元,約為兩屆悉尼奧運會的舉辦費用,金額約佔希臘GDP的4%,埋下引爆國家債務危機的導火線。而金融海嘯後首次舉辦奧運的英國,在2005年提出的預算為50億美元,惟最終亦超支逾130億美元。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學術主任鍾天朗指出,奧運項目支出可分為直接投資及間接投資部分,前者包括場館建設、奧委會日常運作費用等;而後者則以市政建設、交通運輸、環保等地區投資項目為主。建造體育館和運動設施,成本高昂,對於任何一個奧運主辦城市而言,都存在着重大的財政風險隱憂。

巴西亞馬遜競技場耗資3億美元興建,惟最終只舉辦了4場世盃賽事便「功成身退」,開支最終由州政府及市政府包底。(路透社)

基建項目成財政「無底洞」

雖然申辦奧運的預算,必須分別經過國際奧組委及申辦國政府審查,方可進入下一輪競標,但申奧城市為討政府部門支持及國際奧委會歡心,通常會把相關支出「報細數」,待獲得通過後再來追加預算,出現把關不嚴的情況。更甚者,主辦國也可能為了成功申辦,而建造賽後設施已無什麼用途、保養成本又高的設施,相關的維修及管理費因而成為一筆龐大的開支,令地方政府吃盡苦頭。

雖然很多設施在奧運會後仍在使用或改作新用途,但也有不少設施實際上是空閑着,如北京「鳥巢」,遊客付20美元便能騎着電動車繞場一圈。國際評級機構穆迪日前發表報告便指出,為舉辦奧運,里約在基礎設施領域投入高達71億美元,無疑可以刺激經濟,但只是曇花一現,「巴西今年仍將繼續陷入深度衰退,奧運將不至改變巴西疲弱不振的經濟。」

資料來源:《奧運的詛咒》

「奧運效應」常被高估

事實上,每個奧運主辦國,都會大興土木,希望帶動經濟增長率,但過去不少例子證明,這樣的比賽未必能促進旅遊業或者帶來新的投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家羅斯(Andrew K.Rose)及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經濟學家施比格爾(Mark M.Spiegel)在2009年的一份聯合研究顯示,不論申奧成功與否,那些申辦國家的貿易均會出現極大增長。報告的結論更明確表示,貿易大躍進的主要原因,在於這些國家透過申辦過程向外界釋出了商業開放的態度,申辦結果根本毫不重要。

以倫敦奧運為例,英國央行估計,花費近百億英鎊的倫敦奧運僅為英國2012年第三季GDP﹙比賽期間﹚帶來0.2%的增長。根據訂房網站Hotel.com的資料,倫敦旅館於奧運期間的訂房率遠低於預期,訂房價格更下跌近25%,而8月奧運期間接待的外國遊客亦按年減少了5%。

當然,誇大旅遊效益的又豈只英國?綜合資料顯示,京奧期間,該地預計每日會有40萬遊客到訪,但實際只有23.5萬人;悉尼預計13.2萬人,結果只有9.7萬人;而雅典就更誇張,預測10.5萬人,結果只有1.4萬人。 哈佛大學運動經濟學家辛巴里斯在其著作《奧運的詛咒》中指,大部分奧運主辦城市本身已是旅遊熱點,毋須透過體育盛事增加知名度。

南京於2014年舉辦青年奧運會時,曾提出「節儉辦賽」目標。(Getty Images)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