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既為人帶來浪漫幻想,同時象徵危險和受傷,但對60歲的陳振興而言,玻璃卻是他餬口的事業。他是上海街「鏡明玻璃」的第3代繼承人,12歲入行就以玻璃做相架、畫框,面對行業後繼無人,仍堅持苦守,做到最後。撰文:王嘉政編輯:林樂儀
陳師傅12歲入行,他是上海街「鏡明相架玻璃工程」的第三代繼承人,也有可能是最後一代,但他卻處之泰然:「做玻璃同做人一樣,最重要係順住個勢。」(馬熙烈攝) 玻璃看似是一樣危險,令人容易受傷的東西,但陳師傅說:「很多時,不是玻璃割傷你,是你緊張而走去割玻璃。」(馬熙烈攝) 隨著訂單北移,內地工廠大量製作,玻璃行業在香港漸漸失去生存空間。(馬熙烈攝) 從切割、裱畫到寫字也由陳師傅一力包辦。(馬熙烈攝) 如果一個訂單有100個畫框,全人手製作要花兩至三個月,但機器輔助的話,5分鐘便可完成一個。(馬熙烈攝) 陳師傅家中有一子,但他指不會迫兒子繼承自己的事業。(馬熙烈攝) 機器可以做到方便和準確。以鋸木工序為例,機器能令切口光滑,組合時減少空隙;相比人手,表面難免會不夠平滑。(馬熙烈攝) 陳師傅不但手做玻璃和畫框技巧利落了得,更寫得一手好字。(馬熙烈攝) 陳師傅十分豁達,他指手藝再好都沒有那麼多客人,不如多接受媒體訪問,讓後人以其他形式認識這門手藝。(馬熙烈攝) 「鏡明」創辦於1927年,由最初於油麻地設店,到1950年代的木樓清柝後,終搬到上海街。(馬熙烈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