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間AI出版社成立 預先獎勵「明日暢銷書」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今年,學術出版社Springer Nature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由AI(人工智能)寫的書—《鋰離子電池:機器生成的目前研究摘要》(Lithium-Ion Batteries: A Machine-Generated Summary of Current Research),介紹鋰離子電池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
撰文︰若山

此書封面上的作者名字為「Beta Writer」,是出版社和法蘭克福大學合作研發的演算法的名字。人工智能以排列相似性的聚類分析(cluster analysis),整理2016至2018年在領域內的5萬篇相關論文和近200篇界別內的重要研究文章而合成的學術摘要。

同時,在本屆法蘭克福書展上,全球第一所AI出版社Kirschbuch-Verlag宣布成立, 並且在場內舉行了「明日暢銷書」頒獎禮,公布得獎「作品」—得獎小說是Birgit Schlieper所寫的《瑪雷克、瑪莎與那個男人》(Mareike, Martha und die Männer)。

全球首本由AI撰寫的書《鋰離子電池:機器生成的目前研究摘要》,介紹鋰離子電池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網上圖片)

AI作為評審,評價這部小說猶如風格幽默的「公路電影」。未知是否充滿荷里活元素的影子呢?不過,這部「暢銷作品」未曾付印、出版和推出市面。作品得獎後,Kirschbuch-Verlag才考慮投資出版,預計明年春天推出。

AI演算書籍暢銷度

這和出版界中一本書暢銷與否是一場需冒風險的賭博相反。「明日暢銷書」得獎者由出版社開發的AI程式LiSA「計算」出來,從出版社之前公開徵集而得的200多部小說當中推選出最有可能暢銷的作品。

AI從四方面演算其暢銷度:主題分析、(作品傳遞的)情感分析、語言風格,以及對目標讀者的預測。除了為Kirschbuch-Verlag出版社選擇未來出版的書,出版社網頁寫道,推出這個名為「QualiFiction」的軟件 ,就是為作者和廣大出版業提供「預測暢銷書」的服務。

「我們透過AI精密的程式找出一部好的小說。」出版社負責人在頒獎禮如是說。但暢銷書跟高質素的書,真的能劃上等號嗎?出版社除了出版暢銷書,企業需背負文化和社會責任,出版造福社會(哪怕只針對小眾讀者)的書籍嗎?AI演算法所判斷出來的「好書」,我們應如何理解?書的市場若不以利潤極大化為依歸,AI還可以有什麼作用?

AI於出版界的研究尚處於硬件研發階段,故在法蘭克福書展上暫未有具體的成品可供參考。(Alexander Heimann)

相信當AI未來更深入用於出版工業,這些問題將會變得更為重要。目前,AI於出版界的研究開發和介入,尚處於硬件研發階段。是故,在法蘭克福書展上,並未有具體的成品可供參考,還是比較集中討論在開發期間出版業界遇到的難題。

據法蘭克福書展和顧問公司合作進行的業內調查,17個國家、逾250家出版社中,有開始投資人工智能者佔兩成半。但出版社皆對高投資的回報表示憂慮,也未能確定AI是否對出版界有革命性的幫助。

人類評審否決AI作品

現時出版界將AI定位在「輔助」人類的位置。它能學習及整理,在編輯、市場預測和書本物流方面都能強化效能,但業內傾向認為AI未能也不應取代人類的獨特創意。即使AI作者寫了第一本書《鋰離子電池》,出版社也強調,它不過示範了整理海量資料檔的能力,使人類能集中精力做更為重要的研究。

法蘭克福書展和顧問公司合作進行的業內調查,逾250家出版社中,有開始投資人工智能者佔兩成半。(Alexander Heimann)

不久前,《經濟學人》在一個針對全球暖化徵文比賽中做了一個試驗。雜誌編輯把AI寫成的同一題目文章交予身為環境學家和經濟學家的評審一讀。結果一眾評審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皆判AI寫的文章難以入圍,主要的意見是:「觀點整齊陳列卻過於概括,欠缺力度。」

我們的下一代「暫時」仍未被人工智能取代,或許有人會鬆一口氣。然而,科技一路發展下去,這必然會觸及人類對自身與高端科技的主次關係逆轉的焦慮。這種不安也和「個人出版」所強調的個人創意表達民主化之路,作出了有趣的對照—究竟我們的創作意志,有多獨特和自由,足以令我們渴望不斷表達自身?

相關文章︰

法蘭克福書展現場觀察︰個人化出版成趨勢

法蘭克福書展現場觀察︰協作平台出現 個人出版不「個人」

上文刊登於第188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1月11日)《全球首間AI出版社成立 預先獎勵「明日暢銷書」》。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