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保育.三】活化之路難走 有故事的建築乏人問津?

撰文:林嘉淇
出版:更新:

「你說反應差,(政府)自己不需要負責任嗎?政府不是沒有錢,自己的物業要自己負責,可以好好利用。古蹟不是古董,也不是名酒,愈放得耐便愈醇厚。(古蹟)始終需要有社會價值,丟空是沒有用的。」長春社高級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坦白點出了不少保育人士對政府外判保育責任的指控。
2008年,政府推出「歷史夥伴活化計劃」(下稱「計劃」),邀請非牟利社企承接政府的歷史建築,冀改建及活化成有價值的文化地標。政府把修復工程及活化項目外判,可減省公帑。
在馬灣一隅的芳園書室,是首批藉「計劃」活化的項目之一,由圓玄學院社會服務部活化成旅遊及教育中心暨馬灣水陸居民博物館。書室在2010年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2013年開幕。因經營困難,營運不過四年,圓玄學院最終把項目交還政府。
於是,芳園書室成為活化計劃中唯一一個中途停止運作的項目。在別人眼中,那或許標示了活化計劃的失敗,但曾參與項目的建築師阮文韜微微笑了一下道:「大概它能survive(生存),也算是成功吧。」

承接上文︰

【古蹟保育.一】從發掘到消失 那些埋藏在磚瓦間的香港故事

【古蹟保育.二】評級無用 香港古蹟的求生記

芳園書室是首批「歷史夥伴活化計劃」項目,但營運不足四年便因人流問題而關閉。(龔慧攝)

「魚狀況尚可,但水不健康」

大家都說人流稀疏是死症。圓玄學院當時預計書室在首三年,每年人流約有2.7萬。但截至停辦那年,書室年均訪客只有約3,700人,遠低於預期。訪客稀少是結果,主因是書室位處馬灣,不論是交通配套或宣傳推廣都不足。

阮文韜以魚與水的關係比喻芳園書室與馬灣的地區配套,「水健康,魚健康;現在是魚狀況尚可,但水不健康。」他解釋,馬灣位處偏遠的離島,「誰會為了一個五分鐘可看完的書室,用個多小時搭車搭船入去?」保育項目要做的是整個小島的地區規劃與宣傳教育,缺一不可。計劃要與周圍的景點串連起來,單單支持一個古蹟的發展是不足的,「不能只思考條魚怎樣,而不思考水怎樣。」

政府的《2012年文物歷史建築的活化再用和改動及加建工程實用手冊》及《認可人士、註冊結構工程師及註冊岩土工程師作業備考—保育歷史建築》是歷史建築進行改建時必須參考的指引,然而,種種配合消防安全的設備卻損害了歷史建築的原貌。

經活化後的芳園書室加建了消防設備,卻顯得突兀。(龔慧攝)

以芳園書室為例,紅色消防水泵直接設在書室正門旁,與書室雅白的外牆形成鮮明對比,從美學角度而言,並不搭調。書室內喉管穿插於牆壁和天花板之間,上世紀二十年代的裝潢下,安裝了一堆為符合《建築物條例》而加建的消防裝置。阮文韜直言,這些都不是自己所為,而是上一手建築師設計。如果換着是今天的他去處理,一定會與相關部門交涉,了解有什麼地方能夠放寬處理。可惜的是,上一手建築師在書室設置升降機、冷氣與消防設施已耗用大部份資金,當項目交到他手中,經費不足以活化書室一樓,結果整個書室可活化的範圍減半,吸引力也銳減。

在芳園書室交還政府沒多久,阮文韜曾經接受其他媒體訪問,他說做保育及活化項目前要先成為一位「question maker」(提問者),與營運機構有良好溝通,問問他們想做到的目標是什麼。

「你為了什麼去保育?不能說是因為舊便保育,不能再用KPI(關鍵績效指標)的標準去做保育。保育有時候是為nothing(不為什麼)。

「活化有時候可為no reason」

「不為什麼」的背後是對建築物原有歷史的尊重。阮文韜說起本在中環花園道的美利樓,該建築於1982年拆卸後,遷址赤柱重建,「最後裏面擺什麼呢?擺(大型連鎖時裝品牌)H&M,擺德國菜。我的疑問是,為何不建成博物館呢?遊客現在入赤柱沒有事情可做,也沒有東西可看,最多去(街頭檔)畫鬼佬名加鳳凰。這是我們根深柢固的KPI文化,什麼都要有用、有價值,其實活化可以for no reason(沒有理由)。」他續說,「金字塔也沒有function(功能),但為何要把它留下來並保育?因為它的象徵意義凌駕實用性。」

若說這座城市空洞,卻又不全然是這樣。一直以來,旅遊業是香港四大產業之一,經濟發展的一大動力。多元百態的城市才會令旅遊業發展篷勃,偏偏香港出現了變態的旅遊產業。阮文韜說得坦白,「有80%消費群只想看香港繁華的一面,打完金紫荊張卡,買完酒,看完維多利亞海旁就夠。」在他眼中,追求訪港旅客人數是無意義的,更重要的是吸引一些懂得欣賞城市內在美麗的遊客。

有80%消費群只想看香港繁華的一面,打完金紫荊張卡,買完酒,看完維多利亞海旁就夠。

香港缺乏的不單單是這類旅客,還欠缺了一群真正理解城市魅力的人。阮文韜提起搭高鐵時留意到香港旅遊發展局的宣傳短片,影片中有一個意大利名廚,旁邊有很多名人如蔡瀾等在享受美食,「曲線去說香港的飲食文化好,但影片起用一個外國人,在內地播放能引起內地人的共鳴嗎?應該仿效《舌尖上的中國》拍出一個香港版本。」

建築師阮文韜坦言,懂得欣賞香港的美並推廣的人不多。(高仲明攝)

他形容這些宣傳方式是「捉錯用神」—政府習慣請公關及市場公司推廣,但一座城市不能當成一個普通的商業產品宣傳,「我們沒有把城市最美的一面發揮出來,香港不需要不停去推銷一個賣點,因為這是二三線城市的宣傳方法。我們有很多故事,即使是坐在這裏已經很美麗。但我們(的宣傳策略)仍然停留在帆船、鬼佬,其他城市如韓國不是找老的(做宣傳),而是找韓國女團。」

我們沒有把城市最美的一面發揮出來,香港不需要不停去推銷一個賣點,因為這是二三線城市的宣傳方法。我們有很多故事,即使是坐在這裏已經很美麗。

經歷閉館的芳園書室,在年底又再一次成為活化項目,它有可能再度成為一間博物館,或像雷生春般成為其他用途的場所,被重新賦予意義。

問阮文韜如果重來一遍,會選擇怎樣規劃整個保育項目,他給出一個與別不同的答案:「讓它直接underuse(使用不足),它以前是書室,那麼就繼續做書室,但要邀請講者,讓人願意花時間進去,並在馬灣逗留半天。」這就是阮文韜所相信的,「不講KPI」的理念。

相關文章︰

【古蹟保育.上】林鄭的保育成績單 是政績還是失職?

【古蹟保育.下】一切注重成本效益? 商業與文化如何共存

【觀塘重建.上】缺資源故路難行 保育鬥士:拿政府利益便要收聲

【觀塘重建.下】保育敗於人? 保育鬥士嘆街坊不講錢就講安置

上文刊登於第189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1月18日)《誰論活化成敗—芳園書室》。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