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直劍Khanda】印度神明的法器 劍柄伸出尾巴所為何事

撰文:衛爾良
出版:更新:

▍印度直身劍的歷史

Khanda一詞起源於梵語「khaḍga」(खड्ग)或「khaṅga」,源於「khaṇḍ」,意為「破碎,分裂,割斷,破壞」。在印度教經典《梨俱吠陀》中,帶刃武器的詞「Asi」是指早期形式的劍或在戰爭中使用的祭祀刀或匕首。

在達摩宗教中,Khanda代表著智慧,穿越了無知的面紗。在宗教藝術作品中,不時都見到印度教和佛教神靈揮舞或握著Khanda,就如不動明王、文殊菩薩、大黑天、吉祥天母等佛教守護神。
 

+2

印度最早的劍刃記錄,是印度北部的法塔赫加和印度南部的卡勒魯的銅製劍,甚至有指《往世書》和《吠陀》中的祭祀刀器可能更早出現。自鐵器時代的印度列國時代(大約在公元前600至300年)以來,印度便一直沿用直劍設計的兵器,同時亦使用其他向內和向外彎曲的刀劍。

除了在「梵文史詩」中提及過這種直劍外,在孔雀王朝(公元前322年-前185年)及笈多王朝(公元280-550年)都有記載士兵手持著類似Khanda 的兵器作戰。Khanda 在印度的拉傑普特戰士及錫克教士兵中,都具有著崇高的地位。通常只有貴族或領導地位,才可配載Khanda 作為身份象徵。

 

▍Khanda 的形制

+6

Khanda 採用了接近直刃的刀刃設計,劍尖比劍身稍微寬一些。Khanda 的劍尖通常為鈍角狀,因此一般認為Khanda 的攻擊方式以砍劈為主。

儘管刀刃兩邊開鋒,但通常其中一側的部份刀刃會以金屬加固覆蓋。這樣一來可以增加砍擊的威力,二來可讓劍士把手放在。此外,Khanda具有一個「V形」的兜狀劍格,以及籃狀護手。

柄頭(Pommel)為圓盤形,有時更會延伸出一條「尾巴」或「長釘」。這條伸出物不單可以用作攻擊,同時亦可以當作手把之用,令Khanda 由「單手兵器」變成「雙手兵器」。這種設計同時應用在另一種印度兵器Firangi 之上。

Khanda 可以配合盾、Katar等雙手並用,亦可單獨單手或雙手使用。

 

▍Khanda 的用法爭議

按照印度武術組織「Indianfight」的說法,由於Khanda 的「尾巴」並不是劍身的一部份,結構相當脆弱,並不能像雙手劍般全力揮砍。所以Khanda 的用法其實跟棍術相似,另一隻手以推撥的方式加速Khanda 轉向,然後利用旋轉慣性以離心力揮砍。片中亦展示了Khanda 配盾的技法。

可是,這條影片中只示範了揮舞動作,並沒有真實對打或試砍,所以筆者認為假如不斷劃圓未必能穩定刃筋,影響砍擊表現。
 

另一方面,按照HEMA 研究者Matt Easton 的說法,其實「尾巴」部位為金屬實芯,所以用法應跟單手及雙手劍相似。
 

這段影片示範的Khanda 技法包含了刺擊,並形容為「像舌頭般彈出」。但以Khanda 的鈍角劍尖刺擊,威力應該遠不及一般刀劍。

就著Khanda 的用法,坊間暫時未有一致的說法,歡迎大家留言提供資料或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