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倫理學 - EP03

撰文:01哲學團隊
出版:更新:

倫理學的簡義

 

倫理學(Ethics)是用哲學方法處理道德問題的一門學問,所以其也被稱為道德哲學(Moral Philosophy)。當我們試圖建構一種道德指導行為的法則時,這便已經進入倫理學的議題中。換言之,倫理學即是對「我們應如何處理此類事件?」「我們為什麼要這樣處理?」「我們依據什麼法則來處理?」這些問題的反思、評論與判斷。

 

西方倫理學的起源

 

西方倫理學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哲學問世之前的希臘文學。 在希臘神話(Greek mythology)、荷馬史詩(Homeric Hymns)、赫西俄德敘事詩(Hesiod's Theogony)、伊索寓言(Aesop's Fables)等希臘文學皆有記載。簡單而言,「倫理」二字源於拉丁文的「ethica」以及希臘文的「ετησs」;本意是指風俗習慣,包括社會的一切規範、慣例、典章和制度;在個人層面是探求普遍且規範的生活法則和行為方式。所以在回答倫理學問題時,我們也往往會涉及兩組基本答案:對的(right)或錯的(wrong),我們用這組答案來解釋行為的結果;還有好的(good)或壞的(bad or evil),這組答案則用來描述動機、品格或事務狀態(states of affairs)。當我們對問題的判斷涉及到這兩組基本答案時,不論問題的字面意義為何,這都已是一種倫理學的思考。

 

現代倫理學

 

現代社會的倫理學研究則分為三大項目,規範倫理學、後設倫理學以及應用倫理學。規範倫理學(Normative Ethics)提出善惡分辨的標準,確定甚麼是善,甚麼是惡,進而認定何者為善的事物,以作為人類追求的目標。這是一種比較具體的道德規範之釐定、推薦與執行,以及行為後果的觀察與反省。在面對「對」與「錯」;「善」與「惡」的問題時,規範倫理學嘗試有系統地建立決定是非善惡的基本且普遍的原則,包括由此衍申的具體道德規範,以作為行為實踐的準則。諸如孟子的「性善論」、邊沁(Jeremy Bentham)及彌爾(John Mill)的效益主義(Utilitarianism)或是康德的「義務論」(deontological theory)皆在此列。

 

後設倫理學(Meta-Ethics)

 

後設倫理學則更多地集中在討論道德語言的意義,比如道德的本質問題以及道德的檢證。比如道德是主觀相對的還是客觀的?為什麼我們需要道德?應該如何定義道德這些問題。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國哲學家摩爾(G.E.Moore),他主張平時我們理解的「善」概念是不清晰甚至錯誤的,而以模糊概念得出的「善」是不可以作為道德之準則。所以他希望通過後設倫理學的路徑,找出「善」的真實定義(real definition),即是說明一字詞所代表的對象的性質或概念的涵義。

 

應用倫理學

 

應用倫理學則更多地與社會爭議及真實案例有關,比如政治哲學、職業倫理等,當我們探討什麼是正義的社會、政府,什麼是自由、平等、正義的法律,以及有關墮胎、安樂死或死刑的道德爭議,這些議題就涉及到應用倫理學的層面了。這方面的哲學家大多都會結合現實情況去作出倫理判斷,比如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的正義論以及辛格(Peter Singer)的動物倫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