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傳媒】盈利與價值之爭 「內容有價」經營模式可行嗎?

撰文:郝子雨
出版:更新:

2013年的《香港報業新聞記者從業人員的流動探究》指出,報業人員的流動性很強,工作兩三年就會離職,原因離不開工時長、壓力大、收入低、以及傳媒經營困難等。的確,在網絡時代下,敵不過巨輪的傳統媒體結業的結業,裁員的裁員。

承接上文:【香港傳媒】在新聞自由與審查迷思中 堅守着,改變着

「這是一個壞的年代,也是好的年代。好在年輕人可以自己出去闖,兩三個人就能組成團隊去做想做的事。」關震海談理想也談現實——錢,認為兩者並不衝突,「大家都以為我是理想主義者,錯!我是一定要談『錢』的!你不是喜歡我這個人,是喜歡我寫的報道,而我的報道是產品啊,它是有價值的。所以為了生存,我要找出一條路。」堅信「Content is king」的他,一直倡導年輕記者要認識自我價值、重視內容價值,既不羞於「銅臭」,也不愧於理想,優質內容才有存活的可能。

關震海談理想也談現實——錢,認為兩者並無衝突。(郝子雨攝)

《誌》傳媒去年11月發起眾籌計劃以維持經營,並聘請台灣及英國的在地記者,關心政治難民及居英移民等問題。事實上,眾籌一向是獨立網媒的資金來源。2015年,資深記者吳曉東眾籌300萬元,成立通訊社 FactWire(傳真社);同年,英文網媒香港自由新聞(Hong Kong Free Press)靠集資成立,成立半年的《立場新聞》也發起眾籌。2017年,由《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前執行總編輯姜國元、記協前主席麥燕庭及岑倚蘭等「傳媒老鬼」籌辦的《眾新聞》面世,冀三個月內籌得500萬元,以應付一年的營運開支。值得一提的是,在反修例運動的背景下,《蘋果日報》成功推出付費制度,而《立場新聞》的「堅守立場」眾籌計劃也獲得頗大迴響。

關震海相信,眾籌有助獨立媒體鞏固一批「志同道合」、被內容吸引的讀者,但也有人批評,在政治炙熱的當下,眾籌販賣了讀者的道德熱情。施永青則指出資本的重要,因為「沒有生意,要麼被淘汰,要麼政府出錢變成國家或政府的『工具』」;他也相信市場的力量,「客戶登廣告能掙到錢,說明我的報紙是被社會接受的。商業上的支持代表消費者和群眾的支持,有支持才有讀者,有讀者就會有廣告商。」有別於關震海「有內容就能存活」的想法,施永青更相信,要存活下來才能保留內容和人才。

施永青最津津樂道的是把《am730》盈利三分的「三三三模式」。(資料圖片/吳鍾坤攝)

施永青擔心,媒體若未能在變化中前進,或會在浪潮中被淘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從生物學來講是『優勝劣汰』,用毛澤東的詩來說是『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青天』。找不到經營方法,就要排隊送死了。」他自知免費報章的好日子不再,故會調整《am730》的發展方向,「看能否多『活』一段時間,一路生存一路轉型。」

施永青最津津樂道的是把《am730》盈利三分的「三三三模式」,即將三分之一純利給勞方,三分之一給資方,三分之一用作再發展。他戲言這才是真正的「共產主義」,能令員工享受更優厚待遇,增強歸屬感。儘管低谷時期會影響員工心情,但他還是會堅持下去:「這模式成長得不錯,也為公司引入一些優秀人才、行業精英。這兩年經濟效益不太好,但也會堅持合理分配,只是分享得少了點。」

不同媒體的處境和經營模式固然不同,但不論是主流媒體還是獨立網媒,都在致力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讓新聞存活,讓媒體進步。圖為眾新聞成立發布會。(資料圖片)

不同媒體的處境和經營模式固然不同,但不論是主流媒體還是獨立網媒,都在致力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讓新聞存活,讓媒體進步。但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需要改變的,又何止媒體本身?早在2011年,美國南加州大學的研究就推算出,每人每天接收的資訊量,相當於174份報紙的內容。這意味科技的發展令信息的接受出現更多可能,但也是雙刃劍——平台多,人們接收信息、交流的意願增加。但同時也會令假消息迅速傳播,使報道極端化。關震海指出:「只有讀者會分辨真假,知道新聞應該持平,這才是一個比較成熟的社會。但是香港病得太久了,現在是你看哪間媒體就是哪一派的思想,以前的叔叔伯伯,會買兩三份報紙來看,因為要多看幾個角度。」

蘇鑰機也認為:「這個時代對讀者的要求在提高。媒體發展得太快,(讀者)個人也要進步,作為公民要懂得分辨和使用資訊。這應是基本的能力。」這對於整個社會而言是一個重要議題,因此媒體的進步也要有教育的配合,即蘇鑰機致力推廣的「媒介信息素養教育(Meida I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他解釋,媒體生態很複雜,在社會中牽涉很廣,需要考慮在教育中需不需要增加對媒體的關注,教學生分辨資訊、信息的角色和功能是怎樣的、面對海量資訊時,自己應如何取態等等。

蘇鑰機也認為:「這個時代對讀者的要求在提高。媒體發展得太快,(讀者)個人也要進步,作為公民要懂得分辨和使用資訊。這應是基本的能力。」(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蘇鑰機早前應邀出席一間中學的講座,分享了有關內容,當中提到讀者要有「Scout(偵查員)」的心態而不是「Soldier(士兵)心理」。美國哲學家Julia Galef的《The Scout Mentality》(偵查員心理)一書闡述了士兵心理和偵查員心理的分別:士兵打仗時,對錯不重要,重要的是打敗對方;而偵查員則會勘測分析地形、據點,準確全面了解情況——重點是找事實,不牽涉意識形態。蘇鑰機希望大家在信息海洋中,都可以做偵查員而不是士兵,「要從不同角度去看,不一定有明顯對錯。我們要怎麼做一個調和,在處理信息時的心態真的很重要,要有理解對方的同理心。一方面要有科學求真的精神,一方面要對社會有一定認知,還要對社會有一種付出。」他強調,媒體與生活息息相關,讀者武裝好自己,不僅會提升信息處理能力,對整個社會的理解也會更辯證。

相關文章:

【網絡公民參與】教育脫節 市民難辨海量信息

【網絡公民參與】媒體素養教育 校園不是唯一擔責

全民記者時代下 專業媒體該如何自許

「後真相」時空下 誰來定義「假新聞」?

「同溫層」之亂 「從眾」四大後遺症

上文節錄自第196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月6日)《堅守着,改變着 香港傳媒在路上》。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