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十五周年.博評】盤點「後911」時代的反恐電影

撰文:廖詩颺
出版:更新:
15 年來,電影界孕育出「反恐電影」這個類型,影響着一整代電影製作者和觀眾……有控訴戰爭罪行的電影,有反思反恐戰的電影,有陰謀論電影,有探討中東亂局成因的電影,有哲學辯論的電影,有戰場實況的紀錄片,但從來沒有一部,旨在探討反恐戰之出路,或為之提供一個答案。
廖詩颺
911 事件至今已歷 15 載。這場恐怖襲擊,徹底改變了世界面貌,為全球人民的生活帶來重大衝擊。(美聯社)

911 事件至今已歷 15 載。這場恐怖襲擊,徹底改變了世界面貌,為全球人民的生活帶來重大衝擊。今日乘飛機,要經過嚴格安檢,不能攜水登機,都是「後 911」年代之常態。

911 後,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進行了一場長達 15 年的全球反恐戰。在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索馬里、利比亞、敘利亞等地,至今造成過百萬人死亡。單是美國一國,也耗費超過 3 萬億美元。今日湧入歐洲的難民,首三來源地就包括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個反恐戰重地。

不過上述皆非本文重點。911 事件對流行文化也帶來深遠影響。

15 年來,電影界孕育出「反恐電影」這個類型,影響着一整代電影製作者和觀眾。為紀念這個時代,本文就簡單介紹一下這個電影主題。而由於紀錄片眾多,以下主要討論非紀錄片電影。

真人真事改編 重現 911 的驚慌

首先介紹的,是 2006 年兩部真正講述 911 事件的電影——《世貿中心》(World Trade Center)與《聯合 93》(United 93)。

首先介紹的,是 2006 年兩部真正講述 911 事件的電影——《世貿中心》與《聯合 93》。(電影海報)

前者卡士甚大,由大導演奥利華史東(Oliver Stone)執導,影帝尼古拉斯基治(Nicolas Cage)主演,講述兩個港口警察被困世貿中心瓦礫,最終獲救的真人真事。後者則描述整個 911 襲擊的過程,與及聯合航空 93 號航機上乘客反擊的情景。

兩者相比,我較喜歡《聯合 93》。此片刻意不起用知名演員,也盡量不予配樂,以顯寫實,因此,更令觀眾感受到當時民眾的驚慌和官方的混亂。一眾路人抬頭望向世貿中心的神情實是一絕,令人印象深刻。最後航機墜毀前,終於有配樂,劫機者與乘客分別都在祈禱(其實是向同一個神),也突顯整場仇恨之荒謬。

將美軍戰爭罪行 放上大銀幕

反恐戰打響後,左翼當道的英美世界製作了很多反思電影。當中有幾部,是控訴美軍的真實戰爭罪行。

2007 年英國電影《Battle of Haditha》講述美軍在伊拉克城市哈迪塞(Haditha)屠殺平民的哈迪塞事件。事件中,美軍遭受路邊炸彈襲擊,由於他們分不清平民與武裝分子,便肆意殺戮,還向民居擲手榴彈。結果造成 24 個平民死亡,包括女人和兒童,年紀最小只有 3 歲。事後涉事美軍被告上軍事法庭,但最後竟無人定罪,引起國際公憤。

2007 年美國電影《Redacted》講述伊拉克城鎮馬赫穆迪亞(Al-Mahmudiyah)的姦殺滅門慘案,由幾個美軍檢查站士兵所為。他們於醉酒後,闖入一個 14 歲少女 Abeer Qassim Hamza al-Janabi 家中,把她輪姦,然後殺死她和焚燒其下體,還殺死她的父母和 6 歲的妹妹。

電影名為《Redacted》,取「纂改」之意。皆因於滅門案後,美軍一度掩飾事件,指是武裝分子所為,直至後來知情者揭發為止。

電影名為《Redacted》,取「纂改」之意。皆因於滅門案後,美軍一度掩飾事件,指是武裝分子所為,直至後來知情者揭發為止。(《Redacted》電影劇照)

2006 年文獻紀錄片(docudrama)《The Road to Guantánamo》講述美軍錯捉 3 個英國人(Tipton Three)去關塔那摩灣監獄。

Tipton Three是 3 個來自英國城鎮提普頓(Tipton)的南亞裔青年。他們原計劃去巴基斯坦參加婚禮,後來誤打誤撞去了阿富汗,被美軍擒獲,關進古巴關塔那摩灣監獄,經歷 3 年虐待才獲釋。3 人後來控告美國政府,但最終敗訴。

我最喜歡的是 2008 年紀錄片《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講述伊拉克阿布格萊布監獄(Abu Ghraib Prison)虐囚事件。

它是一部幾乎全無旁白的紀錄片,對白俱由訪問虐囚美軍剪輯而成。導演的厲害之處,是完全不需直接控訴美軍的罪行,讓幾個美軍千方百計地自辯,卻配以一些畫面和證據,來突顯其說法之荒謬。片名為《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源於美軍稱其惡行僅為基本操作,此事本身,就是一個極大諷刺。

虛構故事 反思戰爭

除了描述真人真事的電影,還有幾部虛構的反思片令人特別深刻,包括 2007 年《命運迷牆》(Lions for Lambs)、2009 年《密探睥死羊》(The Men Who Stare at Goats),2005 年《油激暗戰》(Syriana)。

《命運迷牆》講述美國領導層無能,亂派士兵去阿富汗送死,但卻利用傳媒為自己的政策貼金。再加插兩個大學生投筆從戎,想改變世界,卻被政府利用,最後戰死沙場的故事。單看湯告魯斯(Tom Cruise)和梅麗史翠普(Meryl Streep)二人的對手戲,已值回票價。

《命運迷牆》單看湯告魯斯(Tom Cruise)和梅麗史翠普(Meryl Streep)二人的對手戲,已值回票價。(《命運迷牆》電影劇照)

由佐治古尼(George Clooney)主演的《密探睥死羊》是一部奇片。片中充滿黑色幽默,不斷暗諷美國政府在伊戰中無能。有幾幕令人印象深刻,佐治古尼一腔熱血殺到伊拉克,卻在沙漠中駕車迷路(諷刺美國準備不足,就進行伊戰,中途不知如何是好),結果毅然決定往右駛,卻撞上石頭(諷刺布殊政府右傾,卻事事碰壁)。後來在沙漠中一個秘密研究中心救了一班當地人,但被救者卻不願逃入沙漠,最後主角遺下他們,坐直昇機一去不返(諷刺美國以解放者自居,卻漠視伊拉克人的真正需要,結果無法收拾殘局,便一走了之)。

在反思電影中,《油激暗戰》不單控訴美國,更會深入探討中東亂局和恐怖主義成因,是我覺得最好的一部。格局很大,能以宏觀角度去描述中東各方勢力的利益糾葛。其娛樂性也甚高,能把複雜的國際關係以一場陰謀串連起來。

戰爭過後 處理傷痛

恐襲或反恐戰後產生的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 PTSD),也是反思電影一個重要主題。

湯美李鍾斯(Tommy Lee Jones)主演的《In the Valley of Elah》是由一宗退役美軍的謀殺案開始,揭發士兵經歷戰爭後面對的壓力。Valley of Elah 是《聖經》中大衛對抗哥利亞的以拉谷,導演以此來表達不應派年輕人上戰場。

湯美李鍾斯主演的《In the Valley of Elah》是由一宗退役美軍的謀殺案開始,揭發士兵經歷戰爭後面對的壓力。(《In the Valley of Elah》電影劇照)

此外還有 2006 年的《Home of the Brave》和 2008 年的《Stop-Loss》,兩片是描述幾個美軍回國後受困擾的艱難生活。最後還有 2007 年的《從心開始》(Reign Over Me),是講述一個醫生在 911 事件中失去妻女,大受打擊後過着與世隔絕的生活。

有人辭官歸故里 有人漏夜趕戰場

除了 PTSD 外,有兩部得獎大片則是描述軍人沈醉戰爭的迷失。

包括金像導演嘉芙蓮碧嘉露(Kathryn Bigelow)執導的奧斯卡最佳電影《拆彈雄心》(The Hurt Locker)和奇連伊士活(Clint Eastwood)執導的《美國狙擊手》(American Sniper)。相信香港觀眾對兩片都耳熟能詳,在此不作詳述。

《美國狙擊手》是改編自真人真事,其實還有數部電影也是如此。

例如 2013 年《絕地孤軍》(Lone Survivor),講述美軍在阿富汗的「紅翼行動」。此役是美國海豹突擊隊史上傷亡最慘重的戰役之一,除一名生還者外全員陣亡。

此外,《13小時:班加西無名英雄》(13 Hours: The Secret Soldiers of Benghazi)則是講述利比亞美國大使館遇襲,大使被殺的故事,突顯美國的外判僱傭兵是如何「膽正命平」。

《13小時:班加西無名英雄》講述利比亞美國大使館遇襲,大使被殺的故事,突顯美國的外判僱傭兵是如何「膽正命平」。(《13小時:班加西無名英雄》電影劇照)

所謂反恐 其實是自製陰謀嗎?

不少描述反恐戰的電影,是以陰謀論的角度指控美國政府自製危機,或者參戰之動機不純。

較有名的有 2010 年,由《聯合 93》導演保羅格連加斯(Paul Greengrass)執導,麥迪文(Matt Damon)主演的《叛逆諜戰》(Green Zone)。此片指控美國國防部根本一早知道伊拉克並無大殺傷力武器,還千方百計阻撓武器調查。

同類電影還有 2006 年法國電影《諜戰 911》(Quelques jours en septembre),由法國影后茱麗葉庇洛仙(Juliette Binoche)主演,講述一名 CIA 特工一早便知悉 911 襲擊將會發生。

2009 年的《The Way of War》,只推出 DVD 而並未搬上銀幕。DVD 電影一向水準不佳,不過這部卡士居然頗高,由著名黑人演員 Cuba Gooding Jr. 主演,講述拉登一直受美國保護,整場反恐乃是自製陰謀。片中角色經常用對白隱喻,劇情留白頗多,是為賣點之一。以 DVD 電影質素而言,算是不錯了。

反恐電影 也有道德辯論

2010 年《Unthinkable》和剛上映的《天眼狙擊》(Eye in the Sky)是反恐片中的奇葩,讓觀眾經歷 Michael Sandel 式哲學道德辯論,一言蔽之就是「為了反恐,你可以去到幾盡?」

剛上映的《天眼狙擊》是反恐片中的奇葩,讓觀眾經歷 Michael Sandel 式哲學道德辯論,一言蔽之就是「為了反恐,你可以去到幾盡?」(《天眼狙擊》電影劇照)

《Unthinkable》講述美國當局捉到一個擁有核彈的恐怖分子,在有限的時間內,需要他供出核彈位置。究竟當局應否向他施刑逼供?如逼供無效,那應否折磨或殺死他的妻兒子女?

《天眼狙擊》同樣問了一連串道德問題:如果找到一個知名恐怖分子的藏身處,但用無人機轟炸有可能傷及無辜,究竟應否進行?誰有權力下令?減少傷亡至何種程度才應接受?

獵殺拉登 美國以外的反恐戰

上述不少主題,都有至少兩部同類電影,連獵殺拉登也不例外。以此為題的兩部電影——《追擊拉登行動》(Zero Dark Thirty)和電視電影《SEAL Team Six: The Raid on Osama Bin Laden》——於 2012 年幾乎同時上映。

《追擊拉登行動》為金像導演嘉芙蓮碧嘉露(Kathryn Bigelow)執導,是我比較喜歡的一部。電影非只是講述獵殺拉登的過程,而是一部美國 10 年反恐大回顧,連倫敦爆炸案和中情局基地受襲也有提及。片裏中情局長問女主角,除了反恐還做過什麼,她回應說:「I've done nothing else.」充分象徵了情報官員 10 年間的決心與投入。

除了上述的電影外,有幾部電影是講及不同國家和個人在反恐戰中的角色。包括大導演烈尼史葛(Ridley Scott)執導,影帝李安納度狄卡比奧(Leonardo DiCaprio)主演的 2008 年《叛諜同謀》(Body of Lies),談及約旦情報部門在反恐戰中的功勞。

影帝李安納度狄卡比奧主演的 2008 年《叛諜同謀》,談及約旦情報部門在反恐戰中的功勞。(《叛諜同謀》電影劇照)

2007 年另一部《暴劫現場》(The Kingdom),是描述沙地阿拉伯在反恐中的尷尬角色。而 2008 年《Traitor》則是講述一個蘇丹裔美國特工,潛入恐怖組織的心路歷程。還有 2014 年《頭號公敵》(A Most Wanted Man),是由已故金像影帝菲臘西摩荷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主演,講述德國漢堡在「後 911」年代反恐之特殊地位。

也談紀錄片 揭露官場戰場實況

最後還是想一談幾部紀錄片。

名導演 Michael Moore 2004 年紀錄片《華氏 911》(Fahrenheit 9/11)相信很多香港人都看過。電影揭露美國總統布殊和拉登家族千絲萬縷的關係,還逐一指責布殊政府多番政策失誤。可惜,Moore 想講的實在太多,電影內容略為散亂,找不到重心。

2007 年另一部《No End in Sight》卻能夠深入淺出地講解伊拉克亂局的來龍去脈,可謂伊斯蘭國崛起的前傳。還有兩部——2010 年的《Restrepo》和 2014 年的《Korengal》——則帶觀眾到阿富汗山區最前線,看到槍林彈雨的激烈戰況。

名導演 Michael Moore 2004 年紀錄片《華氏 911》相信很多香港人都看過。(《華氏 911》電影海報)

在下曾是一名影癡,某年代幾乎每日看一部電影。上述的反恐電影,不論好片爛片,我全部看過。其實還有很多,包括在阿富汗反恐遇上惡靈的科幻片,恕未能一一盡錄。

介紹了這麼多反恐電影,究竟何者我最喜歡?

《聯合 93》、《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油激暗戰》、《追擊拉登行動》我都覺得不錯。《Unthinkable》呈現一個道德論爭,未看過的也值得推介。如純粹以娛樂的角落來看,《叛諜同謀》、《美國狙擊手》、《拆彈雄心》、《叛逆諜戰》、《13小時:班加西無名英雄》都是佳作。此 5 片的 5 位導演皆為老江湖,拍過不少得獎動作大片,要拍官能刺激的電影可謂駕輕就熟。

本文旨在紀念過去 15 年電影業開創的這個反恐電影主題。這些年間,有控訴戰爭罪行的電影,有反思反恐戰的電影,有陰謀論電影,有探討中東亂局成因的電影,有哲學辯論的電影,有戰場實況的紀錄片,但從來沒有一部,旨在探討反恐戰之出路,或為之提供一個答案。

15 年反恐戰,今日仍打得如火如荼,甚至有人說是愈反愈恐。我想現實和電影一樣,根本無人有良策令其結束,即使能消滅伊斯蘭國,恐怖主義亦早在全球蔓延,和平仍是遙遙無期。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