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安棒】跟德荷問候語相似 低調中世紀低地破甲兵器Goedendag

撰文:衛爾良
出版:更新:

提起中世紀歐洲兵器,大家一定會想起長劍、長矛、長柄大斧等等。但你知道在十四世紀的低地國家,便以一支木棒外形的兵器擊敗了法蘭西王國的貴族騎士嗎?這不為人知的兵器就是有「日安棒」之稱的刺錘——Goedendag。

Goedendag 最初是13至14世紀佛蘭德民兵(低地國家,即今荷蘭比利士德國一帶)所用的戰陣兵器,尤其活躍在法佛戰爭當中,其後在西歐戰場上流行。到底這構造簡單、外形樸實的兵器,為甚麼能大破法國騎士呢?為甚麼它被稱為「日安棒」呢?

 

▍為何名字跟德荷問候語相似

Goedendag 的名字跟德語及荷蘭語「日安」(德Guten Tag,荷Goedendag)的發音相似,因此它又名為「日安棒」。關於刺錘名字的起源,一般有以下數種說法。

第一種是根據歷史學家考證,刺錘最初的名字其實是"Goed Ddag","Dac"或"Dag"與日耳曼語根的「匕首」有關,所以本意可能是「好匕首」而不是「好日子」。

另一種來自於法國史家詩人Guillaume Guiart對佛蘭芒武器的描述。據稱,這是對1302年布魯日·馬汀斯大屠殺(Matins of Bruges)的說法。當時布魯日行會在街上打招呼,並殺害了所有帶有法國口音的人,從而佔領了這座城市。但是,有反論指這說法未必正確,因為有記載佛蘭芒人自己稱該武器為「尖刺杖」(Gepinde Staf)。

最後一種說法則比較極端,指名字源於該武器的威力。當士兵以Goedendag的尖刺刺向敵人喉部時,對方頸部的脊柱會被刺穿,令其頭部微微向前傾斜,就好像跟別人點頭說「日安」一樣。


▍Goedendag的形制和用法

Goedendag 的形制相當簡單。就是一根長92-170厘米、粗5-10厘米的木棒,在較粗一端加上圓桶狀鐵帽,鐵帽帶有長10厘米的錐尖,集長棍、刺矛功能於一身。
 

雖則它不如長矛般具有那麼明顯的長度優勢,但縮短長度、增加質量卻大大增加了其鈍擊破甲及刺穿護甲的威力。帶有金屬帽頭的長棒,實際上是簡易版的戰錘,能夠透過揮擊對披甲對手造成傷害。而鐵椎則可以刺穿當時盛行的騎士鎖甲,直接令對方軀幹受傷出血。

 

▍低地民兵曾以Goedendag 大敗法國騎士

描繪了金馬刺之戰的畫像。(圖片擷取自:http://bit.ly/3buo87T)

Goedendag 最早在13世紀出現,最初應用於佛蘭德步兵方陣中,後來14世紀就連法國等西歐國家都大量使用。它主要是作為步兵的輔助兵器使用。由於它兼具棍棒及長矛的功能,所以它不時配合矛兵戟兵組合,應用於反騎兵衝鋒及反重裝部隊作戰中。

據當代編年史家Guillaume Guiart 描述,士兵會先把它斜插於地上,再以腳頂住、以手瞄準作「拒馬槍」之用,然後當騎兵停下後,再作刺擊傷敵。

【大家不妨在以下文物中找尋Goedendag的身影】

+4

若提到Goedendag 的威力,則不得不提它在1302年7月11日金馬刺戰役之中的相關記載。從14世紀的木櫃(Courtrai Chest)雕刻及根特中世紀教堂的壁畫中,都處處可見Goedendag的身影,足見它在佛蘭德民兵間的盛行程度。

在金馬刺戰役中,佛蘭德人以9000名由工匠及農民組成的民兵對抗法蘭西王國的8000名封建軍隊,當中更有2500名貴族精英騎士。戰役最終由佛蘭德民兵擋下及擊敗法蘭西王國騎士取取勝,更有超過1000名以上騎士命喪於Goedendag之下。
 

這場戰役推翻了當時封建社會對騎士威能的認知,證明訓練有素的民兵亦可擊敗披甲的貴族騎士。正如Goedendag 雖然結構簡單、製造容易,但亦可打敗造價不菲、精良鍛造的長劍、戰斧兵器一樣。

可是,隨著後來盔甲鍛造技術發展,護甲的防護能力大大提升,Goedendag 的威力不再足以傷害披甲士兵,於是在15世紀逐漸步出戰場,沒落於歷史洪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