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未來】擺脫電池界「血鑽」 可靠無鈷電池?

撰文:孔祥威
出版:更新:

上月中,有報道指電動車大廠Tesla正與中國電池生產商寧德時代(CATL)洽談合作,或會在中國製Tesla中使用無鈷(cobalt)電池。雖然傳聞有待證實,但事實上,各車廠和電池生產商近年已不斷降低電池的鈷含量,除了降低電池成本和改善電池效能,還有沒有甚麼更重要的原因?

承接上文︰【科技.未來】追逐無鈷電池 可突破電動車瓶頸?

除了電池成本、效能外,開採鈷的人權爭議也是車廠和電池生產商迫切要回應的問題。有別於鋰,全球有59%的鈷來自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鈷供應商First Cobalt行政總裁Trent Mell形容:「剛果對電動車的重要性,就如沙特阿拉伯之於內燃機一樣。」Benchmark Mineral分析師Caspar Rawles甚至認為,「沒有剛果的鈷,就沒有電動車行業。」

在剛果Katanga地區,有數千名礦工以手工挖鈷,因而有電池界「血鑽」之稱。(路透社)

然而,剛果的鈷開採長年涉及剝削和童工問題,被視為電池界的「血鑽」。行業研究公司Darton Commodities指出,鈷主要由大型工業採挖而得,但估算仍有大約17%的鈷由剛果東南部的Katanga地區的數千名礦工以手工挖出,再售給中介。國際特赦組織和其他熟悉剛果鈷市場的人士稱,多年來,商人從自由礦工購買鈷後,通常再出售給屬於中國浙江華友鈷業的剛果東方國際礦業。

這些手工礦工有時更會在大型礦業者的區域內採挖。《經濟學人》曾訪問其中一名礦工Paul,他在接近大型礦產商嘉能可(Glencore)挖礦作業的Kawama地區挖鈷:「我們用鏟、火炬、錘、鎬和鋼絲鉗在圍欄上打個洞。我們通常在晚上10時左右去礦山。如果沒被抓住,我們會在那裏一直挖到天亮。」

這些手工礦工只有極之簡陋的工具和安全措施,還有可能因跌倒、隧道倒塌等傷亡風險。(Getty Images)

國際特赦組織商業與人權研究員Mark Dummett表示,剛果南部地區Kolwezi已成為主要採礦中心之一,有多達15萬名手工礦工。他說,在市中心五分鐘車程範圍內,很容易見到正在採礦的童工。20歲的Jean Kayombo Asani指15歲就開始做鈷礦,他指着額頭上的巨大傷痕對《華爾街日報》說:「有塊石頭跌下來造成的」、「有很大風險,例如山崩,也可能跌死」。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公共政策講師Siddharth Kara更表示,剛果每年有高達2,000名非法或手工礦工死亡,但很多時都沒被記錄為因挖礦致死。

使用這些鈷製作電池來研發產品的科技公司,去年12月中因涉嫌造成兒童傷亡而遭起訴。人權組織國際權利倡導者(International Rights Advocates)代表14名來自剛果的家長和兒童,向Apple、Google、Dell、Microsoft、Tesla等提出訴訟,指控這些公司協助和助長了在他們供應鏈的鈷礦中工作的兒童死亡和嚴重受傷。這些家庭聲稱他們的孩子在嘉能可擁有的礦場中非法工作。根據法院文件,來自嘉能可擁有礦場的鈷出售予金屬和礦業貿易商Umicore,再將可製成電池級別的鈷售給這些科技公司。

早前多間知名科技公司捲入官司,被指無視鈷所牽涉的安全、童工和剝削問題。(Getty Images)

在法庭文件中,這些剛果家庭描述了他們的孩子如何因為極度貧窮而當上礦工,聲稱每天在黑暗的地下隧道中只使用原始工具,為了微薄的報酬而挖鈷,甚至賠上生命。一名男原告聲稱,自九歲起在礦山工作,訴訟說他在去年掉進隧道時,正為Kamoto銅業公司做苦工,每天揹着一袋袋鈷礦石,卻僅有0.75美元報酬。他說,同事將他拖出隧道後,便把他留在現場,其父母知悉後才趕往救助,現時他胸口以下都癱瘓了,再也無法走路。也有家長說他們的孩子在隧道坍塌中喪生,或在隧道爬行或搬運重物時受傷,導致肢體碎裂、脊椎骨折等。這些家庭更表示沒有人因傷亡得到任何賠償。而訴訟中的一大指控,是這些科技公司意識到他們產品所使用的鈷與在危險環境下工作的童工有關。

科技公司長遠棄用鈷,最主要目的當然不是想解決結構性貧窮和剝削問題,但對它們來說,這是避免這些麻煩和維持品牌形象的出路之一。除了發聲明表示對剝削行為零容忍、會徹查指控等之外,它們還能做得更多。去年11月初,富豪汽車(Volvo)便宣布與寧德時代和LG化學合作,以區塊鏈全球追蹤它在汽車電池使用的鈷。

區塊鏈技術作為公開賬本,可記錄無法篡改的交易數據,它正愈來愈多被用來為商品提供出處,例如用在鎢、鑽石等在開採過程中同樣涉及侵犯人權或危險工作條件爭議的礦物。Volvo表示,區塊鏈所涵蓋的數據包括鈷的來源、大小和重量,以及樣品監視鏈,確保供應鏈參與者的行為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準則一致。「藉着區塊鏈技術,我們可以邁出下一步,與供應商緊密合作,確保供應鏈的完整可追溯性,並把任何相關風險降至最低。」採購主管Martina Buchhauser在聲明中說。

不論用什麼方法,Dummett認為電池或電動車生產商都要對這些剛果礦工負上一定責任:「這仍然是相對新興的行業,現在正是時機,在採購上負上責任。」

相關文章︰

豐田再推氫能車 中日韓為何下注「未來能源」?

普及進度不似預期 氫能車時代還有多遠?

Tesla「全自動駕駛」 只是語言偽術?

自行研發自動駕駛晶片 對Tesla是好是壞?

可以靠實驗室「養殖」 鑽石不再恆久遠

欲洗血鑽污名 人造鑽石非萬能解藥

上文節錄自第204期《香港01》周報(2020年3月9日)《電動車普及現障礙 如何突破無鈷瓶頸?》。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