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政策不公 造就美式黑人白人「種族隔離」

密蘇里州的堪薩斯城是全美種族隔離生活最嚴重的城市之一。若駕車在市內Troost大道向西走一轉,會看見有很多大屋有巨大的門廊,幾乎與寬闊行車道一樣。當地居民多為白人,樓價大約由35.6萬美元至120萬美元不等。但當你再駕車向東走,就會看到一個截然不同的景象,除看到大量廢置的房屋和枯黃的草坪,更有房屋已長滿了攀爬植物和青苔,屋外則堆滿垃圾,並有噴漆在牆上噴了「閒人免進」的字句。過去在這一邊居住的,大多是黑人和有色人種。

黑人置業難 阻向上流動
美國政府在上世紀30年代,就是一手創造這種隔離的罪魁禍首,令許多黑人都無法在某些地區置業,間接阻斷了種族共融和上流空間。當時,聯邦政府開始承保國民按揭,作為刺激經濟新政策的一部分,當時部分地區實施了嚴格的準則,限制了批出按揭貸款的空間。其中很多少數族裔居住地區,都被視為高風險投資,而黑人家庭更經常被拒批按揭,直接被阻擋於樓市之外。當時這種做法被稱為「劃紅線」(redlining),因為當時市場上流行用紅筆標註出少數族裔居住的地區。
堪薩斯城的歷史學家沃利(Bill Worley)解釋,這些政策一直持續到上世紀60年代,將黑人硬生生地排除於上世紀最能讓人聚積財富的地產活動之外。
屋契歧視 廢法難止
雖然,自1970年代起「劃紅線」已被定為不合法,然而,現實如何呢?司法部內最著名的民權律師古普塔(Vanita Gupta)指出:「銀行仍然以有色人種會容易出現財務危機的假設,去不斷建構他們的借貸方式,實際上,銀行從未為有色人種帶來有效服務。」去年9月,她曾承諾當局會採取更多行動,停止借貸活動中出現歧視。另一項令美國黑人難以置業的原因,是訂立屋契時,將一些歧視性的條款一併寫進其中。在1948年之前,阻止一個黑人置業或者住進一所房子都是完全合法的。沃利收藏了一些當時的屋契作例子,其中一張由當地最著名發展商JC Nichols訂立的屋契,明確地寫着「該地段不能轉讓予黑人,或供其收購、使用或租住」,」(None of the said lots shall be conveyed to, used, owned nor occupied by Negroes as owner or tenants)。其實除黑人外,其他團體包括猶太人,也同樣被寫進這類的契約之中。
這類公契,造就了當地的中高收入家庭全部聚集於富裕郊區居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JC Nichols與一眾在其他城市訂立同類公契的發展商進行了交流,結果一個個不同的白人富裕郊區同時在美國興起,而全國各地的白人家庭搬進郊區的潮流,更被稱為「白人大遷徙」(white flight)。
除了劃紅線及訂立種族歧視契約,美國後來更出現一種被稱為「街區降級」(Blockbusting)的做法,繼續強化美國種族隔離生活的思維——有無良地產商會四處捏造一些住宅區的恐慌心理,聲稱少數族裔,尤其是黑人將要遷入該地區,會令樓價下跌,藉以說服白人屋主以低價快速賣樓。一眾地產商以賤價買入具質素的房屋後,轉頭即以高價賣出牟利。
事實上,美國訂立《公平房屋政策》已數十載,但奧巴馬總統去年才承諾要強硬執法。若新建屋計劃不能有效地展示促進種族共融的態度,將不會得到任何政府撥款,但這措施只適用於公共房屋,私人發展商房屋仍未有這樣的條件。要實現美國黑人和白人真正融和而不是變相隔離生活?道路恐怕仍然非常非常的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