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威金馬獎:香港鮮浪潮的緣起與願景

撰文:李偉民
出版:更新:

今年的台灣第53屆金馬獎電影競賽,在「最佳新導演」方面,7位提名新導演當中,有4位是香港導演,而他們全部都是「鮮浪潮」發掘出來的;
我和杜琪峯導演作為2005年「鮮浪潮」的發起人,真的可以說「飲得杯落」。

《樹大招風》3位新導演許學文、歐文傑、黃偉傑均為「鮮浪潮」所發掘。

紅褲仔式微 沒人脈難入行

我和杜琪峯在2005年參與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的工作,他是電影組的主席,我是副主席,我們接手上屆的工作。開始時,便有新媒體藝術(New Media Art)的藝術家投訴與電影業相比,他們所得支援相對不足;但其實在支援電影方面,亦存有四大問題:

第一,電影資金申請者,來來去去都是那批小眾,如要擴闊受惠者,必須吸納年青一群;
第二,藝發局培養出來的人才,只是局限在一個側重電影藝術為本的小圈子,導致這批電影藝術人的基本生活開支也成問題。我和杜Sir深信電影藝術和電影工業必須是互動的,那才可以養活一批電影的藝術人才;
第三,當時電影業的接班人出現斷層,因為傳統的學徒制(又叫「紅褲仔」)已經式微,當時許多年輕人已接受到大學教育,而適逢電影業又不景,於是更少人入行;
最後,當時許多大學已有電影及創意媒體系,可惜畢業的同學如果沒有行內關係,也苦無途徑,難以加入電影行業。

杜琪峯導演是有心人,也想打破這悶局,我說:「如果藝發局搞個隨隨便便的年輕人電影比賽,既沒有理念,也沒有特色。」杜Sir同意,他叫我構思一個新的概念,但是名字他已想好,叫「鮮浪潮」。在香港的1970、1980年代,一批唸電影的「學院派」,加入當時方興未艾的電視行業,他們後來進軍電影行業,為香港的電影注入新力量。這洪流叫「新浪潮」,名導演徐克、許鞍華、方育平、張婉婷便是「新浪潮」的表表者。現在,我們改叫「鮮浪潮」(Fresh Wave),代表承先啟後,好有意思。

早在構思概念時,杜琪峯已想好「鮮浪潮」這名字。(林振東攝)

鮮浪潮十大特色

經過我和杜Sir多番討論,加上藝發局兩位能幹的同事Josephine Wai和Wong Wo Bik(後來再加入了新同事Winnie Yip和Siu Heng)的意見,我們終於為「鮮浪潮」定出十大特色:

  以全港的大學作為「樁腳」,每一家大學派一個學生代表出賽,如果贏了,便是該大學的光榮,這樣「鮮浪潮」在大學及年輕人之間才會產生「noise」。

  年輕人沒有能力駕馭100分鐘的長片,而藝發局亦沒有財力給他們拍長片,故此「鮮浪潮」必須以約20分鐘的短片作為基礎。

  我們鼓勵的是「電影創意」及「電影創意人才」,故此不設打亂主線的「閒獎」,如最佳演員、配樂、攝影等等,集中頒出兩個獎項:「最佳電影」及「最佳創意」。

  強調「原創」,故此我們不鼓勵改編或重拍。

  由於許多同事沒有電影管理經驗,「老鼠拉龜,無處下手」,於是我們邀請資深導演為他們講課,而每家參賽大學,更得到電影導演為導師,由電影導演加以指導及向同學們提供專業意見。在此,感謝一大群有心的導演協助藝發局,包括張艾嘉、莊文強、陳慶嘉、甘國亮、邱禮濤、林超賢、游乃海、鄭保瑞等等。

  參賽電影必須在戲院播出,而電影院商的贊助十分重要,因為我們深信「電影的根,始於電影院」。

  得獎的同學,必須大鑼大鼓地得到表揚,這樣社會才有迴響,於是邀請周潤發、劉德華、古天樂、吳彥祖、劉青雲、張家輝等大明星做頒獎嘉賓,當然杜Sir出面,自然容易。

  得獎者畢竟是年輕人,給金錢獎勵,意義不好,應該鼓勵他們放眼世界,吸收學習,於是他們被送去世界各地的電影展(如柏林)的「學習營」,使他們多思考(有些得獎的清貧同學,也是初次乘搭飛機)。他們回來後說,從外國的年輕電影人身上,得到前所未有的啟發。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鮮浪潮」必須起碼經營10年,才看到成績,故此政府的支持和承擔必須要10年或以上的。

  最後,「無財不行」,如果每年只是給數十萬經費舉辦「鮮浪潮」,做不出規模和效果,當時的藝發局主席馬逢國很支持我們的理念,他知道藝發局的資源不足夠應付100以至200多萬一年的開支,於是他遊說政府動用特別基金,每年專項撥一筆大數目,讓「鮮浪潮」的長遠及穩定財政問題得以解決。

多得大明星出面支持,讓「鮮浪潮」得到更大迴響。(鮮浪潮官方Facebook圖片)

盼同學飲水思源 回饋香港電影業

從2005年至今,10多年了,「鮮浪潮」培養出無數人才,除了電影,他們還加入各個創意行業,可以說,沒有「鮮浪潮」,今天香港的電影業,便沒有了一批學院派的精英,去接領香港電影的火棒!

我向入圍《金馬獎》的黃進(電影《一念無明》)及歐文傑、許學文、黃偉傑(電影《樹大招風》)祝賀,希望他們在金馬獎勝出。

今天,我離開了藝發局。聽說「鮮浪潮」脫離了藝發局,獨立成為社福團體(NGO)。坦白說,我是關注的,第一,「鮮浪潮」背靠藝發局,「樹大好遮蔭」,可是獨立出來生存(特別財政方面)不易,如果有一天現存的經費用完了,又找不到社會的捐獻,則無以繼續;第二,藝發局是政府下的法定機構,不單提供了良好的監管,還可以「定期換班」,由不同思維的電影人帶領「鮮浪潮」。現在只怕太過一脈相承,可能缺乏新方向。

《一念無明》電影劇照。

「鮮浪潮」已成為一個搖籃、一個品牌和一個平台,希望「鮮浪潮」的得獎和獲益的同學銘記,你們所得的,都是香港社會納稅人的血汗錢,一分一毫慷慨的花在你們身上。期望你們成才後,支持香港,支持香港的電影業;而且「人人助你,你助人人」,把「鮮浪潮」的精神發揚光大下去!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