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關係的本色:在爭吵中前行 在非議中合作

撰文:鄭真
出版:更新: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9月4日對希臘進行訪問,此前他訪問了西班牙與緬甸。8月25日至9月1日中國外長王毅訪問了意大利、荷蘭、挪威、法國、德國等歐洲五國。王毅剛剛結束歐洲之行,楊潔篪就再赴歐洲,中國如此頻密地對歐洲進行關注引發熱議。

不少人將中國的外交動作同美國高層官員三次在疫情期間出訪歐洲對照起來看,認為中國在同美國爭搶歐洲。也有分析認為歐洲各國政府的「承諾疲勞」感日益增強,中國在疫情吿一段落後對歐洲繼續開展魅力攻勢。還有觀點指出,中國同歐洲在新疆、香港等話題上分歧明顯,北京希望消除中歐關係危機。

9月3日,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右)在馬德里會見楊潔篪。(新華社)

種種說法都有各自的邏輯。在中美矛盾頻發的大背景下,中國有任何風吹草動自然被認為和美國有關。當美國拋出來一系列新的說法時,國際社會本身也希望聽到中國的回答。將中國的行為說成是主動應對美國也好,被動回應美國也罷,這些都無可厚非。將中國同美國放在一起比較的輿論氛圍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會消失。這種解讀不代表北京有相關的意圖。

歐洲各國對中國「承諾疲勞」背後,是中歐之間一系列重大議程進展有限。抱怨總是難免的。實際上王毅、楊潔篪的歐洲行也意在推進合作。籌辦好下一階段中歐高層交往、年內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儘快簽署《中歐合作2025戰略規劃》,這些是重中之重的話題。

中歐在新疆、香港等問題上存在分歧,這一點北京並不想放大。但在其他非中國官方輿論場中,不少歐洲國家政要都表示交涉了相關話題。那麼,這些話題在中歐關係中的分量到底幾何?從王毅說「中德是全方位戰略伙伴,雙方在一些問題上存有不同看法十分正常」看,中方並不將這些問題稱之為障礙。

中歐該合作還是要合作,中歐該有分歧還是會有分歧。現實已經說明中歐合作不可能中斷,同時中歐分歧也很難消弭,因此,既不能過於樂觀地看待合作,也不能悲觀地無限放大分歧。在爭吵中前行,在非議中合作,大概就是中歐關係的基本色彩。

王毅歐洲行在多個外交場合並未佩戴口罩:

+4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顯著的特點是「變」,會如何變?只要方向正確,變化就是可控的。王毅、楊潔篪作為執行外交戰略的外交官,頻頻聚焦歐洲足以說明中國在戰略上是重視的,中國力圖在後疫情時代進一步加強中歐之間的利益交融點。戰略判斷需要不斷鞏固,但中歐的總體大方向並不會改變。

西方政客們出於政治正確考量,不可能對香港、台灣、新疆問題保持沉默。但中歐雙方也在拿捏這些話題在雙邊關係當中的比例,確保其不成為雙方進一步合作的障礙。歸根結柢,政治人士的表態固然重要,但各國在後疫情時代的真正需求,才更重要。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