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K Invest《Big Ideas 2025》總結:科技創新如何重塑未來|蘇仲成

「爸爸,為什麼我們還需要去學校?」某天,兒子這樣問我。他的疑問讓我陷入思考——在人工智慧(AI)和自動化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學校的價值是否仍然不可替代?這讓我想起了著名投資人 *Cathie Wood* 領導的 ARK Invest 最新發佈的《Big Ideas 2025》報告,這份報告深入探討了科技創新如何重塑全球經濟與勞動市場。
文:Michael C.S. So(嶺南大學研究生院客席助理教授)

科技創新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報告指出,AI、機器人技術、能源儲存、公共區塊鏈和多組學測序等五大技術平台的融合,將徹底顛覆傳統產業結構,重新定義全球經濟。這些技術的協同效應預計將使全球經濟增長率從過去 125 年的平均 3% 提升至7% 以上。
人工智慧與自動化的影響
報告強調,AI 代理(AI Agents) 的快速發展正在重新定義消費者互動和商業流程。這些智能代理具備理解人類意圖、自主規劃和執行任務的能力,預計到 2030 年,31% 至 81% 的工作時間將被自動化,這可能為全球帶來22 兆至 117 兆美元 的生產力盈餘。
AI 代理將變成成千上萬個「迷你員工」,執行大量重複性工作,成為人類的助手。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完全依賴 AI,而是需要具備批判性思維來審查 AI 所建議的解決方案和工作流程。因此,專案管理技能和社交能力仍然至關重要。我們不僅需要管理 AI 的決策,還需與團隊協作,確保技術應用的合理性與公平性。
機器人技術與製造業
機器人技術的進步將使製造業實現數位化轉型。3D 列印技術的普及將提高零件生產的精度和效率,增強供應鏈的韌性。此外,類人機器人的發展使其能夠適應人類的生活和工作環境,預計到 2030 年,*機器人技術整體可能創造超過 26 兆美元的全球收入機會。
自動駕駛與物流產業變革
自動駕駛技術將徹底改變交通運輸方式,影響物流產業和個人出行模式。根據報告,自動駕駛出租車的運營成本有望大幅降低,預計到 2035 年,每英里的成本將降至 0.25 美元。這將使自動駕駛出租車成為主流的出行方式,並創造約 10 兆美元的市場機會。
對就業市場的影響與人類角色的轉變
隨著自動化和 AI 的普及,部分傳統職位可能被取代。然而,這也將催生新的職位和產業,特別是在AI 開發、機器人維護和數據分析* 等領域。報告建議,勞動力需要積極提升技能,以適應新的工作需求。
但我認為,學校和團體學習是所有人類的必需品。知識的獲取固然重要,但學校教授的真正價值在於培養倫理思維、尊重與公平觀念。人類必須學會與他人合作,並在自動化與人類勞動之間找到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需要人際互動、判斷力、同理心與創造力的職業仍然難以被 AI 取代,例如護理人員、心理諮商師、社工人員與教育工作者。這些職業依賴深層次的人際關係與情感交流,即便 AI 能提供輔助,人類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角色。
創造力的本質:情感與非邏輯性
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必須認識到創造力並非僅來自邏輯,而更多源於 *情感與直覺。AI 可以處理數據、執行分析,但真正的創意往往來自人類內心深處的情感與非理性思考。情感思維難以被模仿,這也是為何藝術、設計、哲學等領域仍然高度依賴人類創造力。
結語:為什麼我們仍然需要學校?
回到我兒子的問題:「為什麼我們還需要去學校?」
答案很簡單——學校不僅是學習知識的地方,更是培養 *創造力、人際溝通、適應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場所。這些能力,正是 AI 無法完全取代的。
科技創新確實正在改變世界,但我們人類仍然是這個世界的主角。我對兒子說:「學校教你的,不只是數學和語言,更重要的是如何學習、如何思考、如何與人合作。這些,才是未來世界最重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