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重新審視碳抵消的力量 完善本地碳市場政策框架

來稿作者:曾善珩、陳凱婷、劉鋭業
隨著全球面臨氣候危機日益加劇,「減碳」與「碳中和」已成為社會、企業乃至政府施政的熱門關鍵詞。近年來,無論是國際企業、機構抑或個人,都紛紛宣稱透過「碳抵消」來抵銷自身的碳排放,冀望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盡一分綿力。然而,碳抵消究竟是協助環境轉型的有效解方,還是讓企業繼續高碳營運的「漂綠」遮羞布?本文將從政策、企業案例、國際監管、地方實踐等多角度,重新審視碳抵消的真正作用與未來發展空間。
氣候變化及可持續發展的關係及重要性
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最大挑戰之一,其影響遍及生態系統、經濟穩定與社會公平。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必須以應對氣候危機為核心,而「碳信用」(Carbon Credits)機制正是連結兩者的關鍵工具之一。通過碳市場交易,企業和國家能以經濟手段推動減排:碳信用不僅為可再生能源、森林保育等低碳項目提供資金支持,更促使高排放產業加速轉型,當中比較常見的應用方式就是「碳抵消」(Carbon Offsetting)。然而,其有效性取決於嚴格的監管與透明度,避免「漂綠」風險。
什麼是碳抵消
碳抵消的運作理念是,一個地方的排放可以通過資助或支持其他地方減少或移除等量碳的項目來「抵消」。這些項目可能包括植樹和可再生能源計劃。換句話而言:通過支付費用,您可以繼續進行排放碳的日常活動,同時相信自己已經為抵消這些排放做出了貢獻。這使得公司可以標榜自己為「碳中和」,而個人則可以購買抵消來抵消飛行或駕駛等活動的排放。在減少排放幾乎不可能的行業,如航空或製造業,碳抵消被視為一種「快速解決方案」。
以國泰航空「飛向更藍天」碳抵銷計劃為例,讓乘客在計算指定的航班排放量後,購買「抵銷量」,而相關捐款將直接用以資助經第三方審核的減排項目。自創立以來,計劃所抵銷的碳排放超過16萬噸,相當於三千萬趟從香港國際機場到中環的士車程的碳排放量。
善用碳抵消打造企業淨零戰略
而碳抵消則成為企業淨零戰略不可或缺的一環。當與實際減排措施並行時,這些項目被視為能有效降低大氣中的碳排放量。目前主要碳抵消方案可分為四大類型:
1、碳捕獲與封存(CCS)技術:從工業設施或直接從空氣中捕獲CO₂,並透過地質封存或創新應用實現永久儲存,其技術範疇涵蓋林業碳匯和直接空氣捕獲(DAC)設備等多元方案。
2、可再生能源開發:透過建設風力與太陽能電站可有效取代化石燃料,同時生質能和地熱等潔潔能源項目也為能源轉型提供重要選項。
3、再造林項目:透過大量植樹以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這不僅有助於吸收二氧化碳,還能恢復退化的森林並防止森林砍伐。
4、能源效率改善:這包括對改善建築、工業過程和交通運輸中的能源效率的項目進行投資,以減少整體能源消耗和排放。
碳抵消是否對企業可持續性有益
碳抵消無疑提供了一種靈活且具成本效益的方法,讓公司支持各種全球可持續性項目(例如碳捕集),來宣稱自身的減排努力,特別是當減少直接排放變得困難時。然而,近年來,碳抵消卻被認為是企業的「綠色洗牌」,因為企業可能依賴抵消而不是實施更具挑戰性的內部變革。同時,對某些抵消項目的可信度和有效性也存在廣泛批評,尤其是那些沒有嚴格認證或驗證標準的項目。
英國《衛報》聯合國際調查團隊於2023年1月18日發布重磅報導,揭露全球最大碳權認證機構Verra旗下的雨林保護碳權專案存在嚴重問題。該調查歷時九個月,透過分析科學數據、衛星影像及實地訪查,發現Verra核准的REDD+雨林碳權專案中,高達90%實際上對氣候保護毫無貢獻。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位於巴西的某專案,雖然聲稱成功保護了5.4萬公頃雨林免遭砍伐,但衛星影像證實這些區域本就屬於國家公園範圍,根本不存在開發威脅。這項調查直接衝擊依賴碳權實現碳中和承諾的國際企業。包括雀巢、殼牌等跨國公司都被點名使用這些「無效碳權」來標榜產品或服務的碳中和。環保組織指出,這種做法不僅無法真正減少碳排放,反而可能讓企業延遲採取實質的減排措施,加劇氣候危機。
碳抵消潛在的其他漂綠爭議
1、現有碳抵消計劃的實際效益存疑:目前許多碳抵消計劃被指控嚴重誇大其環境效益。以植樹項目為例,這些計劃往往忽略關鍵現實因素:樹木需要數十年才能達到有效固碳量,且存活率無法保證。更值得關注的是,若森林因野火或非法砍伐遭破壞,原先宣稱的碳儲存量將化為烏有。同樣地,部分再生能源項目本身已具商業可行性,無需碳抵消資金支持。這引發根本性質疑:當抵消項目未能實現「額外減排」時,購買這些碳權是否真的抵銷了排放?
2、過度依賴讓目標本末倒置:碳抵消真的能有效減少溫室氣體,還是只是為大型企業和工業提供了一種在良心上保持清白的方式來繼續污染?目前的碳抵消形式未能實現實質性的氣候行動。雖然它可以提供臨時解決方案,但這不應該成為污染的許可證,也絕不能取代認真減少排放所需的步驟。
3、重複計算:重複計算發生在一個抵消被多個實體聲稱時,這可能會破壞碳抵消計劃的完整性,導致排放減少的誇大聲明。例如同一筆減碳成果可能被多方重複計算——開發商將碳權出售給企業後,當地政府又將其計入國家減排量,導致全球碳帳目出現嚴重失真。根據國際能源總署調查,這種「雙重計算」問題可能使全球碳市場減排量被高估達30%。
企業支持日常減碳攻略及生活指南
首先,企業可以聯同年輕人推動循環時尚融入日常生活,例如企業與學生一同舉辦的交換市集衣物、成立惜衣館及小型二手衣物店,這些活動不僅為參與者提供了實踐循環時尚的機會,也重新教育了公眾循環經濟的重要性,同時,亦成為潮流文化的一部分。
其次,企業可以考慮購買本地農產品能直接支持小農戶的生計,成為對本地經濟和環境的正向支持。此外,在減少食物浪費方面的創新實踐,例如廚餘回收和剩食再造,將原本被丟棄的食品轉化為新的資源。企業亦可以設計及制定消費端降低浪費,例如合理規劃購物清單、利用科技妥善儲存食材,以及將剩餘食物創造成新菜式。我們深信可以實現減少浪費的目標,並支持可持續的食品消費模式。
再者,企業未來大力發展綠色建築,綠色建築概念來自良好通風的設計及自然採光,以提升居住舒適度,亦可以幫助居民降低水費和電費等能源日常支出,更重要的是,綠色建築可以提升生活質素的重要性。
第四,企業可以支持社區參與活動以建立韌性城市建設。例如:企業可以與大專院校投資研究基金以開發鄰里互助網絡,提升居民的氣候應對能力,尤其是在災害期間,確保獨居長者或弱勢群體能夠及時獲得幫助。此外,企業發展可持續的交通方式,例如:電動車,都能為應對氣候變化出一分力。
多方協作:推動香港減碳與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另外,建立一個多方協作的減碳生態系統亦至關重要,當中涵蓋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學術團體以及市民大眾的共同參與,以有效應對氣候變化並實現減碳目標。例如,綠色建築議會聯合政府、建築業界及學術機構,推動「綠建環評」(BEAM Plus)認證體系,鼓勵建築物採用節能設計和可持續建材,從源頭上降低碳排放。該計劃不僅提升了本地建築的環保標準,還促進了技術創新和業界合作,形成了減碳的標杆。
而香港電燈公司亦推出「可再生能源上網電價計劃」鼓勵企業和市民安裝太陽能板或風力發電設施,並將多餘的電力回饋到電網。這項計劃由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並結合企業的技術專長和市民的積極參與,成功推動了社區層面的可再生能源發展。這些案例展示了香港在減碳行動中如何通過多方協作實現創新、推動政策落地和提升社會參與,為建設更可持續的未來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政府近年積極推動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政策,並於2021年公佈《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提出「2050碳中和」願景和行動綱領。為配合國家「雙碳」策略目標,政府除了加快本地能源轉型、實施綜合廢物管理、加強建築物節能及推動綠色運輸外,亦積極打造國際碳市場。而香港交易所亦於2022年推出全新國際自願碳市場——CoreClimate,標誌著香港進一步鞏固其作為亞洲區域可持續金融樞紐的地位。該平台不僅為企業、投資者及項目擁有人提供一站式碳信用交易、託管及結算服務,更確保所有碳信用均來自國際認證(如Verra)的高質量項目,涵蓋森林復育、再生能源及碳移除等多元範疇。
建議與展望
未來,要實現實質減排,必須從根本改變生產與消費模式。企業宜優先投資清潔能源轉型與過程優化,在此過程中,碳抵消僅能作為輔助手段,且須符合兩大嚴格標準:首先,建立透明的量測、報告與驗證機制,確保每項減排成果都可追溯、可查證;其二,杜絕重複計算問題,確保每噸減排量只被計算一次。必須明確的是,碳抵消僅能作為企業在完成自身減排努力後,針對「無法避免的排放」所採取的最終補充措施。若將碳抵消作為主要減排手段,不僅無法達成氣候目標,更可能成為企業持續高碳排的漂綠藉口。
有見及此,政府宜進一步完善本地碳市場政策框架,包括:明確自願與合規碳市場的定位,推動碳交易標準與國際接軌,設立更完善的碳資訊披露與監管機制。同時,可考慮為本地企業提供參與碳市場的誘因(如稅務優惠、技術支援、研究配對補助金計劃),以鼓勵更多私營機構積極投資減碳及創新項目。透過政策引導、研究技術提升、平台支撐及多方協作,香港有望進一步提升香港作為區域碳金融中心的競爭力,為實現全球碳中和目標作出積極貢獻。
作者曾善珩和陳凱婷是ValuESG平台創辨人,劉鋭業博士是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學生事務總監及高級講師。文章標題由編輯所擬,原題為「重新審視碳抵消的力量:碳抵消是漂綠還是解方?」。內容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