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皇書院|般含道紅磚圍牆故事|吳永順《建築.交響.夢》

撰文:天地圖書 轉載
出版:更新:

香港七百萬人,沒人可逃避建築。我們的居住、工作、學習、娛樂、休閒和購物,都在建築物和公共空間發生。事實是,建築與人息息相關。沒有人,建築便沒有生命。這些建築物,可以是你成長的地方,可以是你苦讀的校園,可以是你行婚禮的教堂,也可以曾是發生過難忘情景的舞台。那一幢建築物,能夠牽動你的情緒?那一幢建築物,能勾起你的一串串美麗的回憶?這幢建築物,今天還在?抑或已經消失?
文:吳永順 | 原題:那些年,我在英皇的日子 | 來自《建築.交響.夢》

筆者孩提時代的建築故事,要由一幅紅磚牆說起。(那些年,根本不知甚麼叫建築。)

小時候,住在中西區。每天從家中往返小學的路途上,必定經過般含道一幅用紅磚砌成的圍牆。圍牆沿着拐彎的行人路旁而建,因此都是彎彎曲曲的。由於當年個子小,根本看不見圍牆背後是個甚麼地方。但愈看不見,便愈想知道。還記得,年少的我也曾在圍牆外蹦蹦跳跳,目的就是希望窺探這道紅磚牆背後的神秘風景。

後來長高了,終於發現圍牆後竟然藏着一個花園,中間還有個噴水池。花園比街道還要低一層,地上滿佈綠草,兩旁還有以多個圓拱形造成的走廊。我被眼前的美麗景象吸引着,心裏不斷盤算着:「這究竟是個甚麼地方?」母親便對我說:「你要努力讀書,才能考進這所中學。」還記得,那一年,我讀五年級。

尖沙咀火車站郵政總局天星皇后消失前|吳永順《建築.交響.夢》】

我不記得後來我有沒有努力讀書,但卻有幸考進了這間一直嚮往的紅磚屋——英皇書院。花園內的一角,種了一棵大樹,是無花果樹。校刊的英文名稱The Fig Tree,就是以此樹為名。

就在這裏,我度過了七年寒暑。

校舍佔地不大,操場三邊被樓高三至四層的課室及實驗室大樓圍繞着。第四邊便是那個比公廁還要臭,卻是全校唯一的男生洗手間。這座「公廁」今天已被拆卸,原地改建成校舍的新翼。由於操場面積小,周邊的玻璃窗常被失球打破,所以在這裏踢足球倒是犯校規的。

身體瘦弱的我,從來不屬於球場,不是被「波餅」「省」中,便是跌倒受傷。我倒愛流連在課室外那寬闊的走廊跟同學們談天說地。

走廊的設計很獨特,每層的走廊都面向花園,卻各有不同的氣氛。最底層是紅磚砌成的拱門,中間兩層是灰色的麻石柱子,頂層便是開了多個窗戶的紅磚外牆,愈高年級便在愈高的樓層。地面太潮濕,頂層太侷促,我還是喜歡中二中三時在中間兩層的走廊。

升上預科,就連課室都沒有了。流動班「四處為家」,課餘時間最多花在頂樓的美術室做創作,搞美術展覽,搞聖誕壁報,可以做到通宵達旦。真感激我的美術老師,他叫李重政。這位「李Sir」,從來不把美術當成閒科教學。(我們那些年的美術科考試是要計分數的。)於是,一生受用的色彩理論、平面設計、一點透視、兩點透視,中學時期都學懂了。最重要的是,他教我知道,原來香港大學有一科叫「建築」。

那些年,人人都說從英皇進港大很容易,「過條馬路便成了」。不過,同學們都愛讀醫科,不讀醫的,是「叛徒」。我不跟大隊讀醫而選擇建築,也曾有一番掙扎。

畢業那天,一班同學依依不捨的在花園內拍照留念。我也跳上了那從來未敢踏足的噴水池頂,拍下了日後美好的回憶。

在這「失憶都市」,舊建築物一一在推土機下灰飛煙滅。英皇書院成為法定古蹟,不用拆,心裏有說不出的高興。人生最快樂的段落可以留得住,實在應該感恩吧。(註)

作者按:原文寫在二零一一年十二月及二零一五年一月,於二零二零年七月修訂。

(本文獲天地圖書授權轉載,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註:英皇書院於二零一一年被列作香港第一百零一座法定古蹟。

書名|建築.交響.夢
作者 | 吳永順
出版|天地圖書(2021.07)

作者簡介:吳永順,香港建築師、創智建築師有限公司董事、太平紳士、專欄作家。從事建築設計及城市設計三十多年,參與過百項商業和公共建築,作品有香港理工大學創新樓、公理堂和中環街市等項目。曾獲頒香港青年建築師獎(1994)及十大傑出設計師獎(2013)。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擔任多種公職。曾任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2015-2016),自2018年起擔任海濱事務委員會主席。對建築設計及城市規劃的評論常見於傳媒報導。

內容簡介:「怎樣的城市,便有怎樣的建築。」化和社會價值觀;同樣地,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也會影響當地人民生活。建築既是藝術與科學的結合,也是一個實踐夢想的旅程。每幢建築物的背後都滿載建築師的心路歷程,這些故事,可能比單看建築成果更能發人深省。作為資深建築師,作者參與香港多個重要建築項目,也參與市區重建、土地供應和海濱規劃等公共事務多年,持續推動相關公共政策的發展。本書選輯了他在報章專欄和個人網誌上的文章,包括他對建築尤其是海濱發展的經驗和見解,也有對各地著名建築設計的觀察和品評。希望讀者藉着本書更深入地欣賞建築,並可從不同角度了解我城的建築、規劃和城市設計。這本書,也為香港在踏進二十一世紀以來的城市發展作一個記錄。

中環街市|廢墟保育今昔對照 一樣角度 不同時空|空城記

+22

【古蹟保育|薄扶林舊牛奶公司職員宿舍牛眼窗與屋頂的秘密|黎雋維】

打工仔白日夢的建築設計密碼:一地一窗一文化

中環街市|廢墟保育今昔對照 一樣角度 不同時空|空城記

+22

回顧主教山蓄水池評論文章——

深水埗主教山蓄水池|各派議員齊聲建議保留 因香港建築冇得救?主教山蓄水池|無人視察亦無人負責 俹簁又有乜好怕喎?|來稿主教山蓄水池|「羅馬式拱」說法不算錯但聽上去像「美式漢堡包」

鶴咀炮台|港島東南端英軍海防炮台 繼主教山後又一本地歷史遺蹟

香港地勢三面環海、多島多山,足稱世界知名的遠足、登高勝地。鶴咀半島位處香港島東南端,頗受本地遠足愛好者歡迎。沿下山小徑穿過樹到半島西面海邊,我們可見岩石灘上仍矗立着一座堅實的建築,它就是鶴咀炮台(Former Cape D'Aguilar Battery)。
+16

【廢墟回憶奈良 Dreamland 清拆前最完整圖輯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