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學攝影為何喜歡「重做」功課?|活學VIVA|馬世創專欄

撰文:馬世創
出版:更新:

攝影是最貼近年青人的藝術媒介。食物如何美味也要「相機先食」;落街買外賣也要「自拍」,到某景點更加要「打咭」上載。雖然攝影變得如此普遍,可是學校裡卻沒有專門的攝影科。當然有人會說:「攝影應該喺視藝堂學啦!」

文:馬世創

然而,在中學視藝科推行攝影教學並不簡單。先撇下如何教,單是準備器材已令教師卻步。視藝科不如科學科有技術員協助,由購置相機及記憶咭,到保養鏡頭以至日常充電和儲存檔案,工序極為繁複。而在學校體制內推動創新,從來都是吃力不討好的。可是筆者作為藝術人,總是抱著「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心態,於是在八年前推行攝影教學。適逢學校獲贊助幾部數碼單鏡反光機。雖然只夠買入門級器材,但對從未接觸攝影的學生來說,已十分理想的教材。

從行人天橋上看英皇道 (北角協同中學學生視藝科習作)

究竟要教甚麼?

攝影涉及多門學科,相機的結構關乎物理的光學理論;相片檔案涉及電腦科的多媒體單元,而創作相片的主題、構圖、色彩等卻關乎視藝科的評賞與創作部份。單單在視覺藝術科裡己殊不簡單,要在有限課時讓學生學得最多,是非常具挑戰性的。

摸著石頭過河

當時我們買了器材,接下來就是編寫教學大綱。我直接將自己學習攝影的歷程放進課程。先教對焦、再教光圈、快門和感光度,然後再教構圖等等,結果學生並不受落。這也不難理解,因為自己在摸索操控相機都花上三數年,那學生怎能在短短十小時的課堂裡掌握?

後來筆者問了教育界前輩和攝影師朋友,於是調整了課程,從技術及理論減少了,讓學生按特定主題進行攝影創作。學生的興趣大了,起碼享受拍攝的過程,尤其是拿著相機四處拍。可是課程完結時,問題也逐漸浮現。由於課程着重意念發展,少提相機操作。結果學生未能好好操控相機,大部份的作品都是「鬆」「郁」「濛」。

從拍攝燭光掌握對焦、光圈和快門。(北角協同中學學生視藝科習作)

從糾錯中成長

碰了壁,唯有繼續修正教學。我回憶自己學習攝影的片段,最深刻莫過於當年玩針孔攝的時候,自己曾經為拍一張照片,在同一地點拍了一個星期,又長時間流連在黑房。原來,過往的教學裡,學生欠缺的是重做(REDO)的機會。於是,我重新審視自己以往的教學設計,調校教學的步伐。

現時,我在教攝影時會先教相機的基本操控,就是最簡單的拿相機姿勢、對焦,以及基本的構圖。至於稍為複雜的槪念則留待日後有機會再教。然後進入主題攝影,習作由三次減為一次,學生只需專注一個主題拍攝。每次完成拍攝,我們便會品評作品,找出提升相片的方法,接著便按建議重拍。最初我還怕學生感到乏味,沒想到他們很重視重拍。

原來,我們都很珍惜有重來一次的機會。

(專欄「活學VIVA」每月刊出,標題由編輯撰寫,原題:「與時並進,攝入視藝課」。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作者簡介|馬世創,北角協同中學視覺藝術科主任,「賽馬會教師創新力量」第四屆創新教師夥伴。

【延伸閱讀:無得旅行 線上看名畫心得指南|活學VIVA|馬世創專欄

【延伸閱讀:玩具變藝術教材 別被說明書限制創意|活學VIVA|馬世創專欄

鶴咀炮台|港島東南端英軍海防炮台 繼主教山後又一本地歷史遺蹟

香港地勢三面環海、多島多山,足稱世界知名的遠足、登高勝地。鶴咀半島位處香港島東南端,頗受本地遠足愛好者歡迎。沿下山小徑穿過樹到半島西面海邊,我們可見岩石灘上仍矗立着一座堅實的建築,它就是鶴咀炮台(Former Cape D'Aguilar Battery)。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