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夫人國際親子台】「電子奶咀」的掙扎

撰文:Hello Bonnie
出版:更新:

前陣子,因為小女兒雪糕出世,朋友送了一對風靡「細路仔」的姊妹玩偶給雪雪,這對姊妹當然就是《Frozen》中的 Elsa 與 Anna。
友人以為雪雪一定會對公仔愛不釋手,因據稱近年每個小朋友的生日會上,總會同場出現 3 個以上的 Elsa 造型女孩,足證《Frozen》故事深入「童」心,無分男女。
不過,雪雪卻是例外的,因她完全不認識這個姊妹情深的故事,還誤把 Anna 叫作 Annie。

雪雪完全不認識《Frozen》,還誤把 Anna 叫作 Annie。(資料圖片)

家人互動更重要 女兒盡量不看電視

她沒機會看《Frozen》是因為有「兩歲前盡量不給孩子看電視」的家規,有賴家人的分工合作,基本上能貫徹執行。不少研究都指出過早投入熒幕的孩子,長大後出現語言遲緩、痴肥及專注力不足的比率會較高。故不論是澳洲的墨爾本皇家兒童醫院,還是美國兒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都作出強烈呼籲,希望父母不要以此作為親子活動。(雖然 AAP 去年 10 月修改了「兩歲以下的兒童不應接觸熒幕」的建議,改為建議 18 個月以下的嬰幼兒,除了進行視訊交談外,應避免接觸熒幕。)畢竟長時間坐在熒幕前,自然減少了參與 active play 及其他社交的機會,同時直接影響小朋友的集中力。

近年流行不少益智影碟,有的是教授英語、有的是兒童唱遊,好些家長也會用上這些工具去啟發孩子。事實上,AAP 去年除了加入容許 3 歲以下視訊的建議,亦針對這世代需要,提出若打算讓孩子接觸熒幕,家長應在旁陪同,並揀選有質素的節目一同觀看。並請家長把 5 歲以下的兒童看熒幕的時間,限制在 1 小時內。同時,它鼓勵家庭每天設 media-free time 及 media-free location,以確保家人交流的機會不會被佔據,背後的訊息正是希望數碼科技/熒幕不會取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10多20年前,幼兒發展的研究是針對小孩子睇電視的禍害。今日,很多家庭也不再看電視,取而代之的是更厲害的「電子奶咀」,是我們愛不釋手的智能手機。不少朋友曾一臉自豪的表示,孩子一歲就不到就懂得用指頭控制iPhone,固然,孩子的學習能力的確驚人,即使不同主動教他如何操作,只要我們經常不自覺地「示範」如何沈迷在平版熒幕的世界,他自然能學懂。

隨身就有個好使好用的「電子奶咀」,實在是很大的引誘。(iStock)

抵抗電子奶咀的誘惑 給孩子自主玩樂時間

墨爾本皇家兒童醫院製作的《活力成長》(Get Up and Grow)育兒指南中,提到小孩子除了有不斷跑跳的動態活動,也有進行 sedentary behaviour(靜止行為)的時間。不過,有些靜態行為是有生產力(productive sedentary behaviour),有些則帶來負面影響,分別在於我們如何選擇。閱讀、quiet play,甚至是睡眠都是有益的靜態活動;而睇電視、看熒幕及長時間綁坐在 car seat,就都是沒有養份的靜止行為(non-productive sedentary behaviour)。

小女兒出生這兩個月,差不多每個晚上在她哭鬧時,我也掙扎應不應以奶咀換取安寧,卻又怕她自此離不開奶咀。我相信每個父母也曾面對同樣的兩難,不是不知道讓孩子過早及過多使用電子屏幕的害處,但坦白說,忙碌工作一天後,我們總希望可以有時間放鬆「抖下氣」,即使明白什麼是有養份的行動,畢竟隨身就有個好使好用的「電子奶咀」,能讓自己享受一點寧靜、有餐安樂茶飯,實在是很大的引誘。如其告誡家長不要用奶咀,倒不如實際地找出什麼是可行的替代方法。

美國著名的親子作家 Janet Lansbury 就提出了很好的建議——為孩子注入「自主玩樂時間」。Janet 的 RIE(Resources for Infant Educarers)育兒法,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個體,尊重他們的意志並以他們為中心。她提出如其以手機或電視去充塞小孩子的時間,不如讓他們學會享受自主玩樂時間。只要打造一個安全的遊戲空間,你在旁但不設限地讓孩子自由探索及活動,並慢慢將這段時間劃成孩子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漸漸你會發現,小孩子能獨立自主地樂在其中,而父母們也可以有一點喘息時間。

更精彩的手機遊戲也不能取代孩子玩樂的時間,熒幕並沒有為小朋友提供真正的娛樂,它與孩子愛主動學習和探索的天性背道而馳。我深信孩子希望陪伴在他身邊的,並不是冷冰冰的熒幕,而是能溫暖他的父母,衷心希望每個父母都能在奶咀的掙扎中找到出路!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