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手筆記】從鏡頭出發 現實相片穿插

撰文:李銘傑
出版:更新:

3-4/3 【香港01 x 國家地理雜誌】攝自然・壯麗瞬間 攝影分享會

攝影愛好者Samson(左)和MewChu(右)先後在活動上,分享攝影心得。

「光圈收細、ISO推高、快門較慢」這些攝影的專業術語對一般人來說,已經十分吃力。有人甚至願意花費、投資、追逐最新的攝影產品,認為只要解決這些技術含量較重的問題,就能拍攝到令自己滿意的作品。

曾經遊走在蒙古國的生態協會天文導師MewChu卻分享不一樣的看法,「世界好大,一個人認識有幾多,影出來的影像就會有幾多。影相最緊要有好奇心,學習觀察自然生態的行為、習性、變化,即使係自己屋企樓下,都可以找到機會影靚相。」

相片背後,係咪就只係撳快門?有認知的照片,不是相,是作品。
MewChu

想像一下,如狩獵者般待在同一個地方四個小時,為的是一張相,這個狀態是否每個人都能體會?生態協會總監 Samson So曾經為拍攝一隻雄性獅子的動態在非洲大自然「狩獵」,「不是每一刻都能拍到最佳作品,舉例要拍野生動物,就要代入牠們的生理時鐘,了解牠們的習慣。有時我們等的,就是牠眨眼的一瞬間。」

一張相片的背後,除了攝影技術外,也反映攝影者的知識水平,沒有這些知識,恐怕他們可能連動物也見不到。

早前有本港攝影師為拍攝「藍眼淚」,以石頭干擾微生物,達至所謂的「最佳拍攝效果」,在社會引起上牽然大波。MewChu直言,無論是自然環境抑或野生動物,同樣需要珍惜及愛護,「影相未必做到『活在當下』的感覺,但不要試著改變自然生態。可以睇,但不要碰,更要把正確的保育概念灌輸予下一代。」

那一刻,你拍攝得到,就是相片;拍攝不到的,可以說成故事。
Samson So
參加者與講者合照留念。

去旅行,總會帶著相機,影生態、影星空、影陌生人、影食物、甚至影自己,每個人仿佛瞬間成為一個專業攝影師。常有一種疑問:見到一個影像時,你會選擇先拍照或先用眼睛欣賞?這個似乎沒有答案的問題,兩位專家不約而同地答道「隨心」。的確,無論多麼壯麗的景像,欣賞的都是自己,你選擇用什麼方法,相信答案早已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