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據】洪聖爺的南海一路

撰文:郭文德
出版:更新:

(本文原載2017年3月6日《香港01》周報第50期B07版,按此訂閱周報

現時香港不少街名、地名,都是以洪聖爺來命名。最廣為人知的例子,就是南丫島的洪聖爺灣泳灘。另外,鴨脷洲有一條洪聖街,街上還有一棟洪聖大樓。至於灣仔有大王東街和大王西街,此「大王」即是指「洪聖大王」。在這些地方或街道旁,總是能夠找到一座祭祀洪聖爺的古廟,可見祂在香港傳統民俗裏的重要地位。不過,關於這位洪聖爺的真實身份,卻是眾說紛紜。

香港洪聖廟的介紹文字裏,多數會說洪聖大王本名洪熙,是唐朝的廣利刺史,廉潔愛民、精通天文地理,還設立氣象台觀察天候,深受漁民、商旅愛戴。後來洪熙辛勞過度致死,當地居民追思其功,朝廷遂追封其為「廣利洪聖大王」。但是根據唐代行政區劃,當時的嶺南道只有廣州,從無「廣利」這一地名,所以此一說法相當可疑。

另外一種版本,就指洪聖本為屠夫,自覺殺生罪孽深重,於是決定放下屠刀,跟隨一名老僧遊行修道。某天兩人行抵海邊,水中熱氣沸騰,老僧竟叫洪聖剖出心肝,擲入海裏一探水溫,而洪聖也聽從其言。突然,海面出現一朵五色彩雲,乘載洪聖升空成神,而祂看中南海寶地,便想方設法讓玉帝賜封為此地的守護神,最終亦能得償所願。這個版本流傳不廣、情節荒誕,亦無交代沿海居民崇拜洪聖的理由,比起前說更不可信。

洪聖本不姓洪 水神原是火神

追溯歷史,可以發現洪聖爺原來並非洪家中人。「洪聖」之名,實際源於北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朝廷尊封南海神為「洪聖廣利王」,當時與南海神同時受封的,還有東、西、北海三神,封號分別是「淵聖廣德王」、「通聖廣潤王」和「沖聖廣澤王」。三個封號開首的「淵」、「通」、「沖」三字,皆與水流有關,並且都寓意流動範圍寬廣,「洪聖」自然也不例外——在祂名號中的「洪」字,應該是指「洪水」或「洪大」的意思,絕對不會是姓氏。

雖然「洪聖」之名是宋朝人封的,然而餘下的「廣利王」一號,卻的確是出於唐朝人之手。天寶十載(751年),唐玄宗派名相張九齡之弟張九皋前往祭祀南海,並冊封南海神為「廣利王」。到元和十五年(820年),著名文學家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後,在當地立了一塊《南海神廟碑》,文首寫到:「海於天地間為物最巨,自三代聖王,莫不祀事,考於傳記,而南海神次最貴,在北東西三神、河伯之上,號為祝融。」這可就奇怪了!火神祝融怎麼會變成南海神?俗話說:「水火不相容」,管火的怎麼會跑來管水了呢?是不是韓愈搞錯了?答案當然不是。

「祝融」最初可能只是一個官名,負責處理着火或炎熱等事宜。但來到春秋戰國時期,祝融卻逐漸被人格化為一個獨立的角色,並且被冠以炎帝的後裔、黃帝的臣子以及楚人的始祖等身份。到了陰陽五行思想興起時,南方在五行中屬「火」,有人認為「火之本在水,水足於中而後火生於外,火非水無以為命,水非火無以為性,水與火分而不分」,加上彼時祝融又被華南楚地的居民視為始祖之一,故此祂雖然貴為火神,但是卻一併管理南海,也算合情合理。

需要補充的是,現在流傳於民間的「廣利洪聖大王」叫法,同樣不是源自唐宋時期。當時的「洪聖廣利王」與今天的「廣利洪聖大王」,存在「洪聖廣利」、「廣利洪聖」詞序之別,以及「王」與「大王」的爵級差異。這是因為明太祖朱元璋厭惡南海神名讀來煩冗拗口,特別在洪武三年(1370年)廢除了各種前朝封號。直到天啟元年(1621年),明熹宗朱由校登基,才重新封南海神為「廣利洪聖大王」,從此沿用至今,成為洪聖爺的主要名銜。

廣州南海神廟 海上絲路之始

崇拜洪聖爺或南海神祝融的,自然不會只有香港,在毗鄰的廣東省,也有很多相關的祭典和廟宇,當中最古老及最著名的,便是南海神廟與「波羅誕」。南海神廟坐落在廣州黃埔廟頭村,始建於隋朝開皇十四年(594年),它是歷代皇帝祭祀南海神的主要場所,後經歷代重修、擴建,至今仍屹立不倒。廟內保存大量文物,尤其碑刻之多讓它獲得「南方碑林」的美譽,在前文提到韓愈豎立的《南海神廟碑》,亦置於該廟之中。

至於「波羅誕」,實際上也就是南海神誕,和香港洪聖爺誕一樣訂在農曆二月十三日。但它為何叫作「波羅誕」?相傳一隊外國使節途經當地,團員達奚登陸拜謁神廟,先在廟旁種下兩棵波羅蜜樹,後又登上廟前土丘眺望海景,結果居然忘了歸隊時間,到他發現同伴已經揚帆離去,自己只能留在原地望洋興嘆,最終客死異鄉化成一座石人。當地居民為了紀念達奚,替他塑造偶像、改穿華服,並且請進廟中供奉,成為南海神副手「助利侯」,而南海神廟、南海神誕亦因此獲得別名「波羅廟」、「波羅誕」。

與此同時,南海神廟還被視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考古發現已經證明,廟前位置就是古時的扶胥港口,商船出海之前,總會按例到廟祈求庇佑。此外,南宋碑刻對這一帶的貿易盛況亦多有描述:「夷舶往來,百貨豐盈,順流而濟,波伏不興,自唐迄今,務極徽稱」、又曰:「胡商越賈,具成萬斛之舟,張起雲之帆,轉如山之柁,乘長風,破巨浪,往來迅速,如履平地」、「西南諸蕃三十餘國,各輸珠寶,輻輳五羊,珍異之貨,不可縷數」。若果細嚼南海神及達奚的封號,亦會發現「廣利王」和「助利侯」都有增加「利」潤的含意,可見南海神信仰與海上絲路的關係確是密不可分。

文化旅遊主題 一路上的洪聖

隨着中國在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欲重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沿海省市亦在積極發展「海絲」旅遊。福建、河北、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廣東、廣西、海南組成「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旅遊推廣聯盟」,負責合作開發和推廣在地的旅遊產品,廣州南海神廟及「波羅誕」亦位列其中。廣州市也在進行海上絲綢之路史蹟保護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入選的六處古蹟包括了南海神廟在內。

廣東南海神廟與「波羅誕」在過去幾年的成功,相當值得香港的洪聖廟與洪聖爺誕借鏡。廣州市文化部從2005年起,就將廣州民俗文化節與海神廟「波羅誕」廟會相結合,並且每年廣邀各地及海外媒體出席,深入報道活動盛況。更重要的是,「波羅誕」無懼於吸納時尚元素,在現場設立「微博牆」、舉辦「玫瑰之約」單身男女配對活動,甚至引進動漫文化。這些活動成功替原本只有老一輩人關注的傳統廟會注入新血,令年輕旅客增加至六成以上,總旅客數亦一直保持在100萬人次左右。

比較之下,香港的洪聖爺誕不論是在推廣宣傳、抑或融合時尚,表現均是相形見絀。歷年來參加賀誕活動的人數,絕不可能達到百萬之譜,關注群體也難以超越特定的社區街坊或宗族群體,表現內容多只沿襲傳統舞龍舞獅、神功戲及搶花炮等老舊儀式,媒體報道更近乎例行公事,鮮見進行有意義探討的深入報道。如此欠缺創新或宣傳的嘗試,就難怪新一代的香港年輕人不參加、甚至不認識洪聖爺誕了。

去年,許多政商界人士都建議,香港可以透過「一帶一路」來開拓旅遊業。香港旅遊發展局主席林建岳提出,可將香港打造成「一帶一路」的多元旅遊平台,並且希望中央支持深化兩地旅遊產業合作。中國旅行社副董事長、立法會旅遊界議員姚思榮認為,「一帶一路」可以帶動商務旅遊、會議展覽以及文化科技交流,有助發揮香港旅遊優勢。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在出席「一帶一路再出發:2016國際旅遊新商機論壇」時,亦重申政府會跟本地業界和其他地區合作,把握「一帶一路」為香港旅遊帶來的機遇。

奇怪的是,當這些政要不斷提及要發展與「一帶一路」相關的本地文化旅遊主題或景點時,卻很少想到洪聖爺誕、洪聖廟正是絕佳的推廣選項。既然南海神本身就是古代海上絲路貿易的守護神,南海神和洪聖爺又是同一人,那麼香港是否應該利用這點讓其「認祖歸宗」,結合中國沿海省份近年積極發展「海絲」旅遊之勢,落力推銷這個「一路」文化遺產?若再將眼光放遠,澳洲近年正推動「北部大開發」,與中國「一帶一路」合作,而悉尼華人街上亦有一座洪聖宮廟,在這背景之下,洪聖爺又能否變成串聯穗、港、澳三地民俗文化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