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選舉.來稿】一位家長對基礎教育的心聲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3月14日七大電子傳媒舉辦的特首選舉論壇對教育政策的討論不多,三位候選人的政綱都承諾取消或擱置TSA以減少操練文化及減輕家長和學生的壓力。作為一位家長,我想以親身體驗及所見所聞發表一些有關基礎教育的意見。

作為一位家長,我想以親身體驗及所見所聞發表一些有關基礎教育的意見。(資料圖片)

文:蔡一心

TSA的具體操作我不熟悉,但我認為教育局是需要有一套機制讓學校知道他們的學生的基本能力是否達標,這是一個回饋機制,讓學校可以修正教學方法,所以大前題是需要一個無須學生準備的評核,這樣才可以評估教學是否有效,部分學校以操練方式提昇學生的表現,而不是尋求方法提高老師的教學成效,可說是用錯了方法。當然,教育局亦應該檢視TSA的題目是否已超越基本能力的水平。故此,我並不贊同籠統地說取消TSA或BCA。

現今社會的操練文化和學習壓力不限於小三學生,而是由幼稚園開始。我認為直資學校的出現某程度上是加劇操練文化。家長為求子女可以入讀心儀的學校,不惜拔苗助長,不斷催侷,摧毀了子女的童年。入了心儀的學校,部分家長又要求子女超前學習,好讓子女能夠入讀精英班,或被學校拔尖,或是趕得上其他超前學習同學的進度。上了中學,問題更大,因為部分學校會依成績把學生分配到不同的班别(即是streaming),不同班别的老師的授課内容會依學生的水平有所不同,縱使有班測,但考試時所有同學是用同一份試卷。想升呢的同學,唯有透過補習追回課堂上老師没有教授的內容,streaming 對同學或多或少有標籤效應,帶來壓力,這種壓力在名校更大,因為很多同學在小學時成績不錯。

我不知道三位特首參選人在制定政綱時有沒有聆聽家長的意見(我得承認很多中產家長都是沉默的一群,把子女送進名校後,便沉着地跟子女一起應付各種壓力,很少公開發聲),可否硏究逐步取消直資學校,依居住地區分配學校?到時學校比拼的,不再是取錄了怎樣的學生,而是怎樣把獲分配的學生教育成才,分區派位亦令而基層同學有機會入讀口碑好的學校。

我自己及身邊很多朋友的子女都是就讀直資學校,大家都覺得直資學校優勝的地方是可以取錄起步較早的同學和家長可以負擔補習費和額外的操練費用,同學在公開試或比賽中獲取佳績未必跟學校有直接的關係,試想如果學校的老師能引起同學的學習興趣,教學能到位,學生還需要在放學後拖着疲倦的身軀去補習嗎?家長交了數千元的學費後還需要邀付額外的補習費用嗎?女兒的一位同學曾於去年暑假報讀了美國的生物課程,雖然每天上課至晚上九時,該同學沒有怨言,並慨嘆自己學校的老師為何不可以像美國的老師那樣生動地教學!

我認識很多老師都是滿有教學熱誠,並接受了世界一流的教育培訓(香港大學的教育學院已連續三年在QS學科排名榜中佔頭十位,而教育大學的教育學則在2017年位列13),他們為何不能發揮抱負,一展所長,造福學生?當中一定是政府政策和校政出了問題,當老師要應付那麼多節數的教學和瑣碎的行政工作,那有時間和心力改善教學質素,引起同學的學習興趣?當同學失去學習興趣,課堂秩序又是另一問題。未來特首,請好好善用政府龐大的盈餘,聘請多些老師,大幅減少他們的工作量,好讓老師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教學上。

當然,課程是否切合社會的需要亦是另一大課題需要研究,我的子女便經常問中文科考試為何要考核一些未讀過的文言文?在互聯網發達的年代為何要背誦那麼多資料?宗教科為何要考試?我已盡量解釋,但有時還是想不到令自己信服的原因。

近年政府大力推動科研,試問連基礎教育也做不好,哪有人才從事科研?改善基礎教育的質素是維持(我已不敢說提升了)香港競爭力的基石,希望未來特首可以正視。

以上意見並不是甚麼獨特見解,只是發現三位特首候選人的政綱中沒有太多具體政策針對基礎教育,想藉此文以家長角度引起關注。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