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百日】社會撕裂美國有如一分為二 特朗普治下人不和政不通

撰文:陳奕謙
出版:更新:

4月29日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任第100天。
大選前的社會撕裂不但沒有改善,百日以來甚至變本加厲,民主、共和兩黨誓不兩立。人不和、政不通,美國所有人都成了輸家。

特朗普不少百日新政令到共和黨和民主黨誓不兩立。(路透社)

美國社會向來分紅、藍陣營,紅是共和黨,藍是民主黨。紅藍對壘看似是平常不過之事,或許不值得大驚小怪。但在美國生活了一段時間的人或許會說,今次的情況的確異常,撕裂之嚴重史無前例。

數據不會騙人,看一看蓋洛普(Gallup)的民意調查。共和黨選民之中,多達87%受訪者滿意總統特朗普;但在民主黨選民之中,這個數字只得9%,差距高達接近80個百份點。

80個百份點有多高?克林頓的兩黨差距是50個百份點,奧巴馬的差距是60個百份點,特朗普帶來的兩極局面可謂歷來之冠。

  同一黨選民 另一黨選民 民意差距(百份點
卡特1977年 79% 54% 25
列根1981年 83% 43% 40
老布殊1989年 78% 42% 36
克林頓1993年 78% 28% 50
小布殊2001年 89% 32% 57
奧巴馬2009年 90% 30% 60
特朗普2017年 87% 9% 78

 

臨近4月29日,美國各大傳媒都做了民調,迎接總統特朗普的在任第100天。結果是不同的調查都不約而同發現,美國人有如活在兩個平衡世界:一半認為特朗普很好,一半認為特朗普很差。例如Politico委託Morning Consult訪問了2000人,去年支持希拉里的人中百份之52人給特朗普一個「E」的評價,但特朗普的選民中卻多達百份之32人評為「A」。

給特朗普評價: A B C D E
希拉里選民 4% 5% 12% 23% 52%
特朗普選民 32% 42% 19% 3% 1%

 

另一個數字更加明顯:《華盛頓郵報》和美國廣播公司訪問了1000人,大約九成特朗普支持者認為他「貼地」、了解社會需要,但同時有大約九成希拉里支持者認為總統「離地」、不知民情。

大法官戈薩奇的任命過程,令到民主和共和兩黨鬧翻。(路透社)

  人事不和 政府施政失效

社會撕裂,當然會令到紅、藍支持者意見不合,世代之間有矛盾。但可幸的是,有些人還可以避談政治,保留一點表面和諧。但社會撕裂所帶來的問題,絕非這麼簡單,甚至關乎整個民主社會的運作。

因為在政治上,從政者都會考慮選民意向,以便在下次選舉中佔優。所以,如果社會兩個極端如此涇渭分明,國會山莊內的議員同樣如是,只好「企硬」。苦果美國人有目共睹,單是一個大法官的任命已經一派拉布,一派剪布,沒有人願意退讓。特朗普4月21日接受美聯社專訪時亦提及,他提名的大法官不論學歷和資歷都是一流,卻只得民主黨3人支持。

有些強硬派你難以動搖。
美國總統特朗普

提到法官任命,普林斯頓大學的澤利澤(Julian Zelizer)強調,特朗普不是社會撕裂的製造者。因為在他當選之前,共和黨人已經攔阻奧巴馬提名法官,兩黨成見之深早已成形。相反,總統特朗普是社會撕裂下的產物,因為共和黨人怎也不肯接受希拉里。

如果特朗普未來幾個月能夠跨黨派合作,他定必面對自由黨團和其他共和黨人的頑強反抗。不看言論,這些人面對的是同一個選舉因素,不敢與民主黨合作。民主黨人如果要和這位總統合作,也會在選舉中遇上麻煩。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澤利澤
特朗普有意要推出醫保改革,但不只社會沒有共識,連兩黨國會議員都談不攏。(路透社)

以往的美國總統要展拳腳,不時也得到另一政黨的支持。例如克林頓推福利政策,小布殊草擬教育法案,都獲得了跨黨派議員同意。但特朗普執政的這100天,除了攻打敘利亞之外,幾乎所有議題都分成民主、共和兩黨立場,美國人以「along party line」來形容之。

  學者:敵對關係有損民主政治

政黨原本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一環,維克托(Jennifer N. Victor)也是如此說。她是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的教授,四月上旬在媒體撰文力陳政黨原意之好,但問題出了在當前的民主、共和兩黨,維克托以敵意(animosity )來形容兩黨關係,他們不再良性競爭。如此一來,民主、共和黨人都不會妥協,政治上再難有出路。

在政治學上,維克托所言的非新鮮事,在這方面很有名的分析來自墨菲(Chantal Mouffe)。這位比利時政治哲學家區分了對抗(antagonism)和爭勝(agonism)兩個概念,前者是你死我亡,互相視對方為敵人;後者卻承認不同意見的存在,只為了取得較多人支持,讓己方成為社會上共識。

以墨菲這一脈的分析去看,從政者根本不應該好像共和或民主黨那樣,死守支持自己的選民。相反,他們為了得到更多人認同,他們會更願意讓步或協妥,開拓新票源。但以特朗普的管治作風,兩黨對立之深,連國會補選都爭個你死我活,這個主觀盼望似乎遙不可及。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