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製造.三】皮具再生:年輕設計師×老師傅 創本地生產線

撰文:麥佩雯
出版:更新:

Ben是一名年輕皮具用品設計師,數年前其品牌正打算大展拳腳,由全DIY製作轉型為大量批發生產,卻遇上苦尋不到理想工廠的困局。「內地的廠要經常上去監工,單是交通已浪費很多時間。」他渴望擁有一條香港製造的生產線。「香港運送很多材料都免關稅、有一群有經驗手工的老師傅、有消費者、有設計師,為甚麼不將整條生產線搬回香港呢?」

Ben是一名80後皮具用品設計師。(麥佩雯攝)

內地生產質量不過關 曾每周監工3次

Ben的皮具品牌辦公室兼小型工廠,設在荃灣工廠區內。單位前身是「啤膠廠」,Ben接手時為節省開支,親自動手裝修,將原本掛在「啤膠廠」牆上的「品質第一」和「生產+安全」膠製牌匾留起來,作為新窩裝飾。「喜歡這兩個牌匾夠貼題。我也希望所生產的皮具能做到品質第一。」

Ben數年前創立過另一個全手工製作皮具品牌,由「買料」、設計、製作、物流、宣傳,全都是由他一人一手一腳包辦,每天僅睡數小時。後來他欲擴充生意,轉型為批量生產,只能放棄全手工製作,2年前改設另一個品牌「Dry & Co」。Ben的角色因此變成只負責「買料」、設計和製作樣板,批量生產就委託工廠。

【香港製造.一】皮具老師傅北上20年回流 手藝仍在家人不再
【香港製造.二】皮具女師傅40年堅持留港 一手一腳縫牛皮

他一直都想找以香港為基地、由港人主理的工廠,但遍尋不獲,只好把設計圖交內地廠造,但製成品手工質量卻不過關。「好像皮革銀包的邊位,正常應該已磨滑,對方卻沒有做到,我往往需要在收到貨品後再稍為加工修飾。」Ben說,很多時內地廠商會用了他們覺得最有『效率』、但犧牲了質量的製作方法,令他不能完全放手整個製作。「因為有不少皮具設計師是不懂而且不管製作,我卻懂得製作過程也想管,有不少要求,內地廠家就可能覺得我特別麻煩,哈哈」。如是者,高峰期Ben需要每周上內地監工3次,單是來回車程已需4小時,費時失事。

好不容易,他在前年年尾找到了新師傳及飛姐原本工作中的社企,是一間設在香港的小型工廠,「那時很開心,想把我的訂單都交給他們做」。Ben也因此與兩位老師傅有過交接,覺得他們經驗老到、手工精細,工作上能溝通。豈料去年初該社企結業,Ben的如意算盤打不響,大訂單還是只能交內地工廠。

Ben將小型工廠單位前身「啤膠廠」的膠製牌匾留起來,作為新窩裝飾。(麥佩雯攝)
下方為內地工廠剛「交貨」時的成品;上方為Ben再「磨邊」加工修飾後售予顧客的商品。(麥佩雯攝)

社企工廠結識老師傅 冀將整條生產線搬回香港

Ben說和內地廠商溝通,有時有困難。「譬如有些細節位,我想他們做A、但他們做了B。期間我曾覺得:『我設計圖如此畫,你們一定會做A吧?不可能會做了B吧?』但我往往可能要收到貨品的時候,才發現他們真的做了B。」而如果和兩位師傅直接在港溝通,他們可以面對面地對住設計圖,師傅有甚麼不明白可以馬上問設計師,雙方彼此研究和修正。其實如果Ben長時間在內地工廠附近生活的話,也能做到隨時監工,他為甚麼不這樣做?「因為我是香港人呀,為甚麼要回內地長居?」

當他知道新師傳及飛姐「失業」後,很快就決定要聘請兩位師傳成為他品牌產品的製作工人。「最好的地方是,老師傅可以憑提供點子去解決一些技術上的製作困難。因為有時設計師可能可以想像產品的外觀、大致上的功能,但在結構上的技巧還是不夠老師傅們有經驗。」「和他們說同一個語言,一定溝通得好些,還有節省親自上內地監工的時間。」從此其品牌多了一個設在港的「辦房」,同時處理訂做產品或小訂單。

因小型工廠設在香港,若發現製作過程中有任何問題,Ben可以馬上和兩位老師傅溝通後立刻份正。(麥佩雯攝)
Ben渴望擁有一條香港製造的生產線。(麥佩雯攝)

「香港製造」的優勢:低關稅、慳運費

遲些營運情況允許,Ben其實最想把整個批量生產工序搬回香港做。首先,香港運送很多材料都免關稅。「我品牌的原材料皮革通常都自歐洲訂運到港,以1000公斤的皮計算,由意大利空運到港的運費只需約$19500;而我再將同一批原材料皮革由香港運至內地工廠,卻需約$25000。也不會考慮將原材料直接由歐洲訂運到內地工廠,因為內地的關稅很重、抽取貨品價值的30%;相反香港是0。」

另外Ben認為,香港也有一群如新師傅和飛姐般、有經驗的老師傅,只是受限於香港製造業的不景氣而被逼轉行,他們其實靜待時機,發揮年輕時積累的一技之長。「香港有工人、有消費者、有設計師,就是沒有工廠。為甚麼不將整條生產線搬回香港、讓我們自給自足呢?」

雖然聘請兩位師傳後,營運成本增加了近3萬元;而如果擴建在港生產線,聘請香港工人的開支相信亦會比現時將設計圖交內地廠製上升不少,但Ben認為值得。「外國不少知名品牌也是在當地生產,賣點是質量。一分錢一分貨,自有賞識的僱客,品牌也能做到收支平衡繼續營運。」他相信,「香港製造Made in Hong Kong」,可以成為質量上的賣點。

年紀和手工成正比

Ben和老師傅們始終是兩代人,兩者合作工作,飛姐也坦言要學習新事物。「好像削邊,是我以前沒有做過的,來到這裡Ben要求我們做,我們才學。」幸而Ben所繪製的設計圖,和新師傳飛姐當年看的差異不大,兩代人的磨合期比想像中要短。

飛姐曾去職業再培訓學校上課、一度做收銀員,其實也是為了若真被逼轉行時的預備功夫。「如果做服務性行業,僱主一聽到我們的年紀已不會考慮你,只會叫你回去等消息。」遇上Ben能賞識與其年紀掛勾的手工技藝,她說很感激。「我已年逾六旬,難得有僱主不嫌我老,我也能繼續從事自己喜歡的皮具製造業,已很滿足。」

新師傅和飛姐對於有人會因自己年齡而聘請感「受寵若驚」,Ben表示他才是驚訝的一方:「我完全不會覺得年紀會令他們的工作能力變差。倒不如說,年齡和他們累積手工技藝成正比。」

老師傅和年輕設計師各取所需、各獻所長,成為「香港製造」再生的力量。(麥佩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