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父無犬子——記拳聖孫存周

撰文:武備志編輯團隊
出版:更新:

常言道「虎父無犬子」,子女從少受父母耳濡目染,未必個個「子承父業」,但或多或少都會留下相似身影。在近代武術界名動四方的孫存周,便正是在其父孫祿堂的努力教導下,成就非凡、贏得了「拳聖」稱號。

趁著今天父親節,我們不妨回顧這對父子的傳奇故事,從中感受一下那種血脈相承的力量,並向身邊偉大的父親致敬。

【武備志】祝天下父親身體健康,事事如意!

存周得其髓

過去【武備志】在介紹民國武術界時,曾經多次提到孫祿堂的名號。畢竟當時孫祿堂的地位實在很高,甚至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美譽(詳見《虎頭少保——孫祿堂》)。按後人記述,孫祿堂從沒有迫令兒女繼承家學,成為職業拳師。他的幼子孫務滋便是在基督教學校裡,接受英語、化學、數學等新式教育,更曾準備赴美留學。不過,孫祿堂卻沒有因此放棄傳授兒女拳學,畢竟拳術功能廣泛,縱使不會以此謀生,亦能改善體格、有益身心。

據聞孫祿堂會將拳術中的各項基本功,設計成遊戲供年幼的子女練習。例如他會用玩彈珠的方式,傳授他們發力技巧。又會與他們一同在屋內的樑柱上攀爬,藉此鍛煉臂力。結果多年薰陶下,孫祿堂的子女大多都對拳術深感興趣,孫務滋在上海太倉中學上班時,亦會跟當地名家散手切磋。可惜的是,孫務滋因為意外感染破傷風,英年早逝。真正繼承拳學的,當屬大子孫存周和幼女孫劍雲。其中孫劍雲精於太極拳和劍法,身架輕柔,有乃父遺風。至於孫存周則精擅搏擊功夫,許多與其接觸過的武者包括金家功夫張義尚、八卦掌劉子明、太極拳顧留馨等,都對他的身手讚不絕口。甚至連孫劍雲也曾表示,在孫氏內家拳的實用層面上,他這位哥哥的造詣幾近無人能及,可謂得到了孫祿堂的「骨髓」。

所以在武術界中,便有了「劍雲得其神,存周得其髓」的說法。

(孫劍雲的太極拳示範)

虎父虎子

孫存周(1893—1963),出生於河北完縣東任家疃。如前文所述,他從六歲開始便在父親誘導下習拳,練得了一身非常紮實的基本功。但由於孫祿堂長年在外,孫存周要到16歲時才真正隨父親練拳。經過三年來的日夜鍛煉,孫存周學得了孫氏內家拳精義,在京津及燕橫一帶名鵲起。

孫門內素來留傳一個說法,指孫祿堂年輕時曾經雲遊求道,訪少林、參武當、征峨嵋,最終合形意、八卦和太極拳這三大內家拳於一身,成就了別樹一幟的孫氏內家拳。其實簡言之,即是孫祿堂為人不保守,甘於尋師訪友,以採百家之長。結果孫存周為了驗證自己所學,再度走上了相同道路。

1912年,19歲的孫存周與妻子完婚後,便隻身遠行,拜訪各地名家。他輾轉在杭州及上海等地停留,當地的武術名家大多都對他讚譽有加。例如曾獲八卦掌祖師董海川指點的前輩秦鶴岐,便稱孫存周的八卦掌功夫冠絕一時,不負前人教誨。

經過六年遊歷,孫存周於1918年回到北京。由於這六年間他鮮有敗績,據聞他在父親面前頗為自鳴得意。但孫祿堂卻完全不以為然,他認為這世上能人輩出、學無止境,從沒有所謂的「無敵」存在。為了讓兒子醒覺,他親自與孫存周試切磋。最終孫存周明白了自己的不足(按他本人說法,他只及父親的兩三成),並留在了孫祿堂身邊繼續學習。

 

孫存周與孫祿堂的推手照片。(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rEenRt)

自此,孫存周一直追隨父親參與武術界上的各類活動。除了個人修行,他還代父指點同道武藝。楊式太極拳的葉大密,便受過孫存周教導,令他的太極拳技法又多上了孫氏形意拳的發勁方式。葉大密的弟子金仁霖形容,孫存周秉承了孫祿堂的開放態度,強調葉大密要學習孫氏拳的技巧,但切勿模仿。要將之跟自己原先所學融會貫通,方算上乘。

從1927年開始,國術界進入了「黃金十年」,不僅民間的學武熱情高,官方組織亦經常出錢出力,協助成立國術館並舉辦各項國術大賽。南京中央國術館,便先後舉辦了幾次國術考試及擂台賽事(封面圖便該是他們二人參加國術大賽前的剪影)。當時孫祿堂已經成為了武術界的大宗師,加上孫存周本人亦名動一方,他們兩父子經常以嘉賓或裁判員的身份出席這些盛會。透過多方對比,孫存周認為當時的傳統武術家大多練用脫節,訓練方法未必比剛傳入中國的拳擊高明。於是與父親共同研究,務求抽取形意拳中最實用的幾式技法,於民間及軍中傳播。孫存周便曾經在上海消防隊中傳授崩拳技術,頗見成效。

 

武術界絕響

可惜的是,未及孫氏內家拳大興,孫祿堂便率先在1933年離世。之後的抗日戰爭及內戰,亦令孫存周的許多徒弟及朋友死於戰亂之中,其中包括了孫存周的愛徒董岳山。從此,孫存周開始在武術界中淡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體委本想找他來拍攝孫氏拳法的教學錄象,但其時基於政治運動的關係,孫存周並不想再公開活動。授拳一事,便改由其妹孫劍雲接手。

不過,這並不代表孫存周放棄家學。在北京舊居及上海一帶,他依然私下教了一批弟子,母親節時介紹過的祖雅誼(詳見《向母親致敬——記南北兩母親武術家》),便在孫存周晚年繼續跟他學拳。據一些武術前輩憶述,其時孫存周的身手依然利索,在上海公園裡可謂無人不識,亦令孫氏內家拳能夠在民間中傳播。1962年,孫存周再次前往上海探望師弟支燮堂(支燮堂乃孫祿堂之愛徒,上海孫氏形意的代表),結果翌年在與友人相聚期間離世,終年70歲。

張義尚著作《丹道薪傳》中有一篇《形意八卦略歷》,講述了孫存周父子間的事蹟。(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seEVHF)

孫存周逝世後,各界對他評論不一,但普遍都是正面居多。武術家周劍南便認為孫存周身法靈活,發勁精妙,乃不可多得的傳統搏擊家。至於道學家張義尚,則在其著作《丹道薪傳》中記錄了一宗往事。他表示自己曾在上海致柔拳社觀看了孫存周的拳術表演,當真是武術界絕響,冠絕同儕。然他的友人卻提醒他,孫存周的功夫還未完全及得上孫祿堂,足見孫氏父子的厲害。

孫氏內家拳,作為內家拳法的後進,本來在輩份上就不大。而孫祿堂的社會人脈,亦遠遜方於李景林(詳見《劍仙——李景林》)、李存義(詳見《李存義》)等人。然而,孫祿堂、孫存周兩人,卻憑藉不朽鬥志與虛心學習的態度,讓孫氏內家拳突圍而出,成為國術界的代表作。孫存周亦沒有因父親的名聲怠慢拳學,反是繼續精益求精,令兩代人的名聲互相輝映、相輔相成。

這對武術界的虎父虎子,絕對值得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