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推MotionGPT如港版Sora 以文字生成動作畫面助拍戲溝通減NG

撰文:張家倫
出版:更新:

隨AI發展機遇,浸會大學成立5間藝術科技初創企業,自主研發多項藝術科技相關技術,包括「MotionGPT」及「BUVATAR」兩大研究項目,主要應用於電影業畀。當中MotionGPT於現時正在灣仔會展舉行的「香港國際影視展」亮相,該技術容許用家透過輸入簡單的文字指令,以生成個人化動作畫面,堪稱「港版Sora」,亦有望促進導演與演員之間的溝通,從而提升電影拍攝效率。

「港版Sora」MotionGPT於正在灣仔會展舉行的「香港國際影視展」亮相。(張家倫攝)

輸入文字生成動作畫面 促進溝通減NG

MotionGPT將語言與動作結合,透過AI動作生成技術,將簡單文字指令轉換成個人化動作畫面。而BUVATAR是由AI驅動的虛擬化身模型,結合MotionGPT,能讓用家透過簡單文字,輕鬆製作影片。

研發者浸大計算機科學系助理教授陳杰博士希望,技術能讓電影工作者有更多的可選方案。無論是讓演員輸入簡單指令,方便快捷地向導演示範動作,或是透過技術向演員示範其目標動作,從而減低NG時間,提升拍攝效率。

左起為浸大計算機科學系助理教授陳杰博士、浸大暫任首席創新總監劉樂庭教授、浸大電影學院副總監陳學人、浸大電影學院應用教授布嘉駿。(張家倫攝)

科技提升觀看電影感受 學生隔空與明星做對手戲

浸大暫任首席創新總監劉樂庭教授期望,電影製作及其他領域可以運用更多科技,令大眾有沉浸式感受及更佳的娛樂觀感,讓電影發展進入下一個層次,說好電影故事。另外,浸大結合藝術及科技研發「下一代的電影院系統」,打造未來影院系統,希望看電影也能創新。

浸大電影學院副總監陳學人認為,AI的出現有望加強及提升香港電影業一向較弱的後期製作。另外,他表示浸大早於3年前已洞悉AI在電影上的應用,利用科技抽出經典電影場口,讓學生隔空與明星做「對手戲」,加強學生對電影對白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