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Chan.專訪】借法國歲月反思香港 以自信面對城市低潮

撰文:陳雅菁
出版:更新:

在法國電影《戀戀法式夏季》(La Belle Saison)中,Delphine離開家鄉搬到巴黎,一段段衝擊思想的遭遇,令她反思自己的身份,以及個人與社會的關係。陳茗倫(Sony Chan)11歲隨家人從香港移民法國,異鄉成長的經歷令她反思「香港人」的身份,現為法國電視主持及棟篤笑藝人的她笑言,自己對香港的記憶凍結在美好的1980年代,但她相信高潮低潮是一個循環,對自己有信心便會有希望。場地提供:1963木十豆寸

Sony這次回來香港很忙,除了舉辦了小型棟篤笑、為「法國五月」的活動當嘉賓,更為《香港01》周報與法國駐港澳總領事館合辦的電影放映會擔任映後分享會講者。但縱然再忙,她也要抽空支持河國榮的音樂會,看那異國面孔唱出她最熟悉的旋律:張國榮、梅艷芳,「還有首新歌,古巨基的《友共情》!」

1987年,她帶着八十年代的精神離開了西灣河,在法國的小鎮成為家道中落的新移民,但腦中的港人光環縈繞不去:像沙龍的雜誌封面、各具個性的中環麗人、天生具有魅力的舞台王者,驕傲和精彩是她對當年港人的印象。「華僑很奇怪,把那個年代的事都雪藏起來,永遠都不解凍,任何時候再提起,還是停留在八十年代。」社會變得太快,像智能電話的系統,不時通知要更新軟件版本,而她一直按下稍後鍵,甚至是那個不存在的「不要再提示我」。

今次Sony訪港,也特意抽時間支持好友河國榮的音樂會。(Sony Chan Facebook圖片)

棟篤笑說法國、說女人,當然少不了她經歷過的黃金歲月:那時候香港叫「東方之珠」,經濟蓬勃令山頂的景色也分外氣勢磅礡,有付出便有回報的獅子山精神,中西文化交融,讓這個小城充滿獨特的芬芳。她不打算更新這些30年前的教科書讀白,也不願意強加後古巨基時代的產物,以追上時代步伐。在現今的社會,誰都能告訴你新資訊,不需要多加一個,也許Sony Chan的存在是為了提醒,甚至鼓勵我們。「外國人來亞洲旅行,都覺得香港是最有魅力的城市,但這幾年好像少了點自豪,變成小人物。」近20年變化之大,令她堅守着的時間囊能滿足年輕一輩對雪藏物的好奇,完場後,再昂首向前。

滿懷希望:城市人的生存之道

移民法國那年,她才11歲,不知法國為何物,草草的美好幻想基於同儕的羨慕讚嘆。漂泊他方,成為陌生小鎮中罕有的亞洲人,每天沿着河畔走到學校,清靜得與世無爭。Sony曾經以為外國人很歡迎亞洲人,也不太察覺自己受到歧視,這與其天性有關,「可能曾受歧視也聽不懂,被罵也不知道,我生活在自己的泡泡當中,我不太理會外間的事,到法國也不太管。」如此自我的生活方式,其實到哪裏生活都一樣自在,直至決心要在法國扎根和發展,粉色氣泡才漸漸破滅。

法國很大,她強調自己喜歡宏觀的法國,但對於只用作購物和工作的巴黎,則有所保留。問及討厭巴黎人的原因,她換了個坐姿,淡淡的笑說:「有很多,你有時間嗎?」巴黎人氣燄又冷酷,甚少看到他們展露笑容,工作上還隱藏着莫大的野心,同樣深不可測。在娛樂圈打滾的她,見證着這大都市的激烈競爭,升職到某個階段以為遇上瓶頸,卻發覺非白人在法國職場總會面對同樣的潛規則。

Sony強調自己喜歡宏觀的法國,但對於只用作購物和工作的巴黎,則有所保留。(吳鍾坤攝)

巴黎人的野心植根於民族血液中,除了職場,在政治場所亦一樣通用,令她不禁和香港的「勇武」作比較。Sony認為大多數香港人都政治冷感,直至1983年,中英談判進行得沸沸揚揚之時,才開始正視政治。對比已滾動數百年的法蘭西政治史,似乎有點稚嫩,分析能力亦未夠成熟,面對各種議題往往先受情緒主導,而非理性地見招拆招。「我們首先會發脾氣、說粗言穢語,大家不可以再停留在情緒化的層面。政治是很複雜的事,某程度上是一種骯髒的藝術,說到政治,歐洲人的手段比香港人厲害太多。」

美好的鐵塔下也逃不過現實,只是因為人在異國,幻想空間尤其寬廣:濃縮咖啡特別香、浪漫是法國男子的天賦、香榭麗舍大道充滿優雅氛圍,但她不反對幻想。她顯然失望過,才學懂了看化,幻想是希望,希望是動力,面對現實仍有希望,這是城市人的生存之道,「失望過代表有新的事情值得學習,不是凡事順境就好,不是凡事光鮮就好。」

法國女生對美學的傳承令熱愛「賀台慶風格」的Sony為之敬佩。(吳鍾坤攝)

欣賞法國人:消費態度有原則

在法國生活了30年,家在異國,但Sony提到法國人依然可以很抽身,嘴邊的是「他們」而非「我們」,有看不過眼的,有值得加許的。她愛法國人的美感和品味,屋簷下的裝潢不華麗,但簡單又舒適。同樣地,法國女生那不經意的時尚感,如那頸上的珍珠鏈原來是祖傳的珍寶,她們對美學的傳承令熱愛「賀台慶風格」的她為之敬佩。

法國近年經濟欠佳,直至年初才迎來六年來最高增長率,在背後支撐着的,是當地人有原則和底線的消費態度。Sony舉例,超級市場的貨架上總有些品牌無人問津。法國人對市面的品牌背景都略知一二:所屬集團、生產地、營運方式,他們總會花時間了解消費背後的畫面,「生產過程有否保護環境?有否在第二個國家聘用童工或廉價勞工?很多歐洲人會研究相關細節,了解後便拒絕參與其中。」

消費者的每分每毫都代表其立場和取態,可以讓一個國家的農業變得蓬勃,亦可以間接打壓窮人,一切都視乎意識和選擇。但她身邊的港人都灌着大牌子汽水,連討論相關話題亦漠不關心。種種對比,儘管說她崇洋,她亦樂意承認。攤出歷史進程,她指出歐洲在藝術、文化和時尚的發展和革新都比亞洲來得早,但港人在了解之餘,別忘了守護本土文化。

談到守護香港文化,又怎少得前陣子鬧得沸沸騰騰的「我母語係廣東話」事件。想知Sony如何身體力行守護本土文化?請留意《【Sony Chan.專訪】對香港既熟悉又陌生 守護文化由粵語入手》

6月15日,Sony會聯同女影香港主席及性別研究學者黃鈺螢(Sonia Wong)為01周報x法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館法式好戲放映會主持映後談。兩大女神同場大談法式愛情觀及探討各地同志電影大不同。01會員免費報名,萬勿錯過!

《戀戀法式夏季》電影簡介故事背景由1971年的法國農村延伸至大都市:鄉村女孩Delphine為了逃避家人逼婚,搬到巴黎,邂逅致力於女權運動的Carole,為女性薪酬、生育等議題進行抗爭。二人因為Delphine父親患病,一起搬回老家,守護愛情的背後,要面對因同性戀身份而孤立無援的局面,亦更難宣揚女性主義。

上文節錄自第115期《香港01》周報(2018年6月11日)《借法國歲月反思香港 港產笑匠:以自信面對城市低潮》。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