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鄉村.圖輯】直擊中國西部農民的「挖骨」人生

【品鄉村.圖輯】直擊中國西部農民的「挖骨」人生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中國的陝西、甘肅、寧夏等地,史前時期曾經是平原,生存著大量巨型動物,比如大象、恐龍、巨型鱷等,經過幾萬年的地殼變化,當時的平原變成了黃土高原、動物的遺骸成了價格不斐的「龍骨」,被當作藥材,而「挖骨」如今也成了不少農民生存的手段。

中國西部山區的一個窯洞裡,來自寧夏的五個人,正在挖採「龍骨」。這五人已經來了一個多月,暫住在當地人荒廢的窯洞內,月租每月100元人民幣(下同)。而挖「龍骨」,能讓他們每人大概收入三、四千元。(馬鑫攝)
中國西部山區的一個窯洞裡,來自寧夏的五個人,正在挖採「龍骨」。這五人已經來了一個多月,暫住在當地人荒廢的窯洞內,月租每月100元人民幣(下同)。而挖「龍骨」,能讓他們每人大概收入三、四千元。(馬鑫攝)
山谷的兩側,都可看見正在挖採「龍骨」的窯洞。據悉,該處採挖地距離當地村莊有三公里路程,都是小道,中間越過兩條河,再沿著谷底徒步便可到達。主角的「骨頭」分佈在山腳下不足兩米的土層中。(馬鑫攝)
挖骨人外出也是給老闆打工,他們的老闆多是在當地混跡已久,靠著「關係」獲得採挖許可,挖出來的骨頭由老闆低於市場價收購,從中賺取利潤。(馬鑫攝)
張力,30歲,寧夏人。2008年,從「西海固」山區,搬遷到了距離縣城較近的平原地區。以前種著20多畝旱地,靠天吃飯。搬遷之後,他家分到了兩畝水田,每年種玉米,一年下來收入不足千元人民幣,且家裡有兩個孩子,還有兩位八旬的老人。(馬鑫攝)
張力說,搬遷之前的村子有300多戶人,有一半人在挖「龍骨」。從2001年開始,寧夏本地骨頭資源枯竭。大家便開始跨省挖「龍骨」,主要前往甘肅慶陽、陝西榆林等地。圖為甘肅合水,當地挖骨人的摩托車。(馬鑫攝)
張力20歲高中畢業,便開始跟著村裡人外出挖「骨頭」。一次出門至少兩三個月,一天收入四五十元,沒什麼開銷,一個月能給家裡拿回來一千多元。(馬鑫攝)
現在,張力感嘆,往年外出採挖「龍骨」每年能收入兩、三萬元,現在不行了,主要是當地人和林業部門的人不讓挖。上個月他和村裡四個人去榆林找骨頭,發現了一個骨頭窩子,挖了幾天剛見到骨頭,被當地人發現,因為洞子在當地人的地頭上,村裡人再三警告不讓挖,最後只能一走了之。車費、生活費全丟了,苦白受了。(馬鑫攝)
剛開始寧夏人在甘肅挖骨頭,當地人還不知道「龍骨」是什麼,看著外地人挖,他們說「你們吃得了苦,我們吃不了,太熬人,我們受不了」。後來,發現「骨頭」能賣錢,也開始跟著外地人挖。慢慢地他們掌握了採挖技術,也開始自己尋找自己挖。窯洞的盡頭,四位村民正在幹活。一個洞子最多容納四五人同時作業,挖洞、挑撿、運土分工明確。他們唯一的照明,就是一盞充電礦燈。(馬鑫攝)
土層內骨頭時而稀少時而豐富,挖骨人需要將整塊土掘下來,然後從土中挑撿骨頭。(馬鑫攝)
挖開土層,骨頭露了出來。(馬鑫攝)
骨質因地域不同而存在明顯差異,有的生硬便於挑撿,有的則比較疏鬆,挑撿起來費功夫。(馬鑫攝)
土塊裡挑撿出來的骨頭裝在小筐裡。(馬鑫攝)
柯名遠和村裡一位婦女搭夥挖「龍骨」,每天10時進洞,挖到17時結束。200多米深的窯洞,兩個人挖了接近十年,有數十條分叉線。(馬鑫攝)
午飯簡單,饅頭夾著鹹菜。柯名遠說,他們一年除了農忙時節顧不上挖,其他時間都在洞裡挖骨頭。(馬鑫攝)
窯洞的最深處達400多米,挖骨人隨著骨頭走向變化採挖方向,通常一個洞子兩個人能挖近十年,挖進去會有數十條分叉線。(馬鑫攝)
挖累了,柯名遠正抽煙歇息。(馬鑫攝)
出洞口,當地人採挖作業方式還比較原始,洞子直徑小,進出須得彎腰曲背。相比之下,寧夏人採挖龍骨歷史比較久,已經發展成機械化作業,發電機、電錘頭、電動車等工具一應俱全。(馬鑫攝)
村民從洞裡出來,在夏天搭建的涼棚處收拾行裝准備回家。(馬鑫攝)
此處的「龍骨」洞距離村子有十多裡山路,挖骨人扛著一天的成果下山回家。(馬鑫攝)
甘肅慶陽市寧縣,47歲的王靖元和50歲的何炫寬挖龍骨有十多年,山裡的「龍骨」之前是寧夏人2010年先發現的,後來他們聯合當地護林人員把外地人趕跑,便開始自己挖。今天,他們四個人挖了50多公斤,按市場價每公斤35元人民幣,每人可以賺300多元。(馬鑫攝)
為了防止外地人偷洞,他們四人每天兩兩輪換住在山裡守住。(馬鑫攝)
山谷兩側有近十個洞口,挖出來土已經將山谷填平,村民為了不讓當地林業部門找麻煩,在平處種上了樹。(馬鑫攝)
甘肅寧縣,來自寧夏的四個年輕人搭夥去偷當地人的骨頭洞。他們帶頭的只有30多歲,他說,去年花了大半年時間熟悉這邊骨頭資源,幾乎所有的洞子都熟悉。(馬鑫攝)
(馬鑫攝)
(馬鑫攝)
圖為甘肅寧縣村民家中的「龍骨」。據瞭解,因各地政策收緊、骨頭資源枯竭等因素,從事挖骨行業的人正在逐漸減少。從2018年4月份開始,每公斤骨頭收購價從20多元漲到了40多元,收買骨頭的都是寧夏同心的商人,他們從農民手裡收購一手骨頭,買回去加工清洗幹淨,曬乾包裝,再以每公斤70元至80元賣給河北安國、安徽毫州等藥材市場。(馬鑫攝)
四個人搭夥偷洞子,挖的人最幸苦,一般是大家輪換著挖。(馬鑫攝)
從主道拐進田間小道,五人收拾裝備,不開任何燈光快速穿過林區。這裡的洞位於林區深山中,白天有當地人採挖。(馬鑫攝)
四個人搭夥偷洞子,挖的人最幸苦,一般是大家輪換著挖。(馬鑫攝)
漆黑的夜裡,一輛桑塔納轎車穿梭在鄉間道路上,從合水縣城到目的地大概一個小時車程,路上只遇見兩個當地人,他們一直盯著車輛,同行的讓把車開快駛過去,以免被發現車牌號。(馬鑫攝)
挖骨頭結束,返回縣城的路上遇到正在打掃街道的工人。(馬鑫攝)
淩晨4時多,偷洞子歸來的挖骨人。(馬鑫攝)
晚上挖骨頭,白天四個人住在日租50元人民幣的旅店,睡、玩手機打發時間。(馬鑫攝)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