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雜誌的吸引力何在?

撰文:王海燕
出版:更新:

說香港的紙媒面臨萎縮之危機,其實這個問題早不僅只是本地的老生常談,日本亦然。儘管在這個惡劣的大趨勢下,又面對一連串的離任與休刊事件,如《POPEYE》前總編木下孝浩轉職到品牌UNIQLO;潮流雜誌《2nd》的停刊;日本知名雜誌《Warp》也相繼宣布休刊的消息;抑或是擁有15年於《GRIND》編輯經驗的千葉琢也最終選擇辭任等舉動,方向上、內容上、照片造型上,也必定迎來一股不穩定的變遷,但它們依然嘗試站穩住腳,資訊同樣迅速,亦能並兼多元化。

《POPEYE》前總編木下孝浩

略談經營內容之手法,日本紙媒是否又有一套獨善其身的工作模式呢?

+1

內容的多樣性

宏觀日本紙媒的製作鏈,已能略懂其比本地取勝之處。曾於日本殿堂級設計書店「代官山蔦屋書店」工作的高山かおり分享過:「Magazine House旗下的刊物如男性雜誌《POPEYE》與《Brutus》,女性的讀書有時更比男性多。」有分析指出,其內容上的精心策劃是其中一個成功令雜誌保持每期超越十萬本優異銷情的原因。用以上兩本雜誌為例,雖以男性作為主軸,但書中內容卻巧妙地用上設計、家品、食材等各種範疇作為題案,涉獵甚廣,又非常注重Styling與視覺上的呈現方式,因此讀者在書中容易找到共鳴感,它們已不再是純粹一本男性潮流雜誌,而是一本談生活、談品味的生活教科書。

+3

擁有精密的分工

另一個可取之處,就是業務上的「分工」。過去有傳媒訪問過一位曾於日本雜誌《EYESCRAM》、《MEN’S NON-NO》、《UOMO》擔任攝影工作的某君,他告訴我們有關於日本人在工作上的分工情況:「在日本,由採訪到撰稿,都由不同的人負責,如果雜誌牽涉時裝單位,也會有編輯負責造型。」由此可見,如此心思細密的分工,只務求每個單位也能一絲不苟地做好自己的專業,不似得本地的記者,由選址、造型、模特、撰文、訪問,都要一手包辦,有時實在是分身不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