曖昧的哥哥 曖昧的高踭鞋

撰文:莊納
出版:更新:

西九M+展亭搞了一個「曖昧:香港流行文化中的性別演繹」的展覽,回顧在香港流行文化最光輝的那些年裡,一幕幕陰陽交纏、撲朔迷離的場景。裡面最有趣的其中一件展品,是哥哥一雙在演唱會穿過的Manolo Blahnik。

張國榮於《跨越97 演唱會》穿著的Manolo Blahnik(香港M+博物館)

那雙鑲滿鮮紅珠片的高踭鞋是張國榮在《跨越97演唱會》所穿用的,當年衝擊了保守的樂壇,到現在還是張國榮招牌的妖味印記。那雙獨一無二的Manolo Blahnik堪如一雙清朝的纏足小腳,異色奇豔,卻讓人生出把玩細味的衝動。在展覽裡,那雙Manolo Blahnik是演藝巨星性別曖昧流動的文化載體,但請不要忘記,高踭鞋本身的意義,也從來不是固定的。

古波斯用來騎馬用的高踭鞋 (網上圖片)

高踭鞋在現代是女人專利,但當初發明高踭鞋的那位人兄,心目中的模特兒卻是一名男性。而且不只是男性,是需要騎打仗的戰士。高踭鞋最早出現在古代的近東,是一種與騎馬相配的鞋子,後跟突出的作用,是為了讓士兵在戰馬上站立時,可以有一個著力點,增加策騎和射箭的穩定性。所以高踭鞋傷腳的論調在古代根本站不住腳,因為那只是用來騎馬的工具,並不打算用於步行。而高踭鞋在古代投射出的不是女性的嫵媚,而是雄糾糾的男性氣概。

高踭鞋內涵的轉變,大概是出於它進入歐洲的時期。這種 “workwear” 在16世紀從波斯傳入歐洲的初期,不能在路上方便行走的缺點,卻變成了貴族炫耀自己養尊處貴的賣點。歐洲的男女人也開始穿著高踭鞋。鞋子的鞋跟比以往更高,花色也越來越講究。愛穿高踭鞋的路易十四,更曾經下旨禁止內廷官員以外的人穿著紅色高踭鞋。這可以說是忘記了高踭鞋的初衷,但也讓高踭鞋在歷史上開始了不同的軌跡。

法國路易十四的高踭鞋(網上圖片)

自17世紀開始,高踭鞋開始從男裝退役,那是出於啟蒙後實用風格的回歸,男人們發現高踭鞋實在是太阻礙行動。但女性們對於高踭鞋的熱愛從未退卻,於是兩者就開始畫上等號。及至近代,因為高踭鞋修飾腿型的作用往往被色情刊物放大,意態撩人的女性腳上往往有一雙高踭鞋,就令其慢慢被視為是父權慾望的投射。

哥哥穿高踭鞋,有今生無來世(網上圖片)

也因此張國榮腳上的那雙Manolo Blahnik是如此地石破天驚。內裡那是他衝破枷鎖,直面個人慾望的體現,外面則是對於約定俗成的性別定型的一種突破。但如果放在歷史長河裡,哥哥的高踭鞋其實也可以視為是一種對傳統的回歸。After all,流動的從來不是物事,而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