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久保玲:創作就如花朵綻開的力量

撰文:一物特約
出版:更新:
川久保玲曾經將新裝的創作過程,比喻成花朵綻開的力量。同時在決定每一季的主題與方向時,她指出,自己好像遭到麻醉一樣,突然之間喪失記憶,隱隱然進入另外一個世界,等到敲定之後,才慢慢恢復過來。
於她,設計不能用言語定義。

編按:一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特展《川久保玲/ Comme des Garçons:兩者之間的藝術》是叫世人更了解川久保玲,還是Met Gala的熱鬧過後,展覽完全被忘記?不如來讀讀川久保玲如何看創作,那才是她的核心。

撰文:辜振豐

沉默、寡言、拙於交際、很少公開露面,都是川久保玲留給許多人的印象。《朝日雜誌》主編下村滿子,曾戲稱川久保玲好像是一位修女,來自西方中世紀的修道院。雖然如此,每當看到她一年兩次的服裝秀,總會覺得她真正的服飾語言才奔騰而出。一九八一年四月,她和山本耀司攜手合作,在巴黎服裝發表會初試啼聲,同年十月又陸續推出春夏裝。當時,川久保玲在國際上仍是一位沒沒無聞的服裝設計師,但是在兩次的發表會後,立即震驚巴黎的服裝界。

像她這樣的沉默女子,有修女的肅穆。

眾星拱照川久保

在世界名人中,她有不少崇拜者。以女裝而言,去世的法國小說家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就曾經上台亮相,美國好萊塢演員如丹尼斯 · 哈柏(Dennis Happer)、約翰 · 馬克維奇(John Malkorich)曾登場表演,甚至英國設計師亞歷山大·麥昆也客串走秀。

美國駐日大使卡洛琳·甘迺迪提到,小時候訪問日本,第一站就是去逛川久保玲的服飾店,從此愛上她的作品。日本名人中也有一群粉絲,如村上春樹、思想家吉本隆明(吉本芭娜娜的父親)、竹中直人。近日《重版出來》女主黑木華強調,Comme des Garçons 是她的最愛!

川久保玲堅持,她心中的美,並非傳統的標準,如根據版型的製作、古典的均衡比例。美是可以經由作品的創意,凸顯獨立自主的女性,展露自身的生活風格,如此一來,不必強調女體的前凸後翹,而是經由線條、造型、色彩讓女體綻放魅力。

這麼多人喜歡她,她卻更喜避開人群。

唸起來好聽的三個字

川久保玲的家庭背景,跟服裝一點也扯不上關係。山本耀司的母親是位女裁縫師,但川久保玲卻無法像他一樣、有位做裁縫的母親,她的父親是個大學教授。生於1942年,畢業於慶應大學文學部,主修日本文學與東西藝術史。她坦承,小時候曾經參加過學校的繪畫比賽,得過獎品,但對於畫畫並沒有多大興趣。她從小學至大學期間,並沒有接觸過流行文化與服裝設計。然而,一離開學校後,任職於旭化成工業公司的纖維宣傳部,才開始親炙流行文化。擔任企劃宣傳期間,跟服裝雜誌社過從甚密,以致逐漸對「流行」培養出一股敏銳的直覺。

後來,公司人事大變動,川久保玲毅然辭掉工作,轉而成立工作室,擔任造型設計師。每天所接觸的,盡是模特兒、攝影師與服裝秀。耳濡目染之下,她勤加蒐集相關資料,著手思考服裝的形塑。1969年,她和兩位裁縫師在原宿成立工作室,以Comme des Garçons(像男孩一樣)為商標名稱,開始生產女裝。川久保玲採用Comme des Garçons 這個法文片語,很多人十分好奇,對此,她曾詳加說明:當時日本的服裝名稱都是日文,所以用法文來命名很有趣,何況這三個字唸起來很好聽。

川久保玲1988年更推出雜誌《SIX》,內容大多是前衛寫真。真正喜歡時裝的人明白藝術之重要。

有限的語言 無限創作空間

事實上,川久保玲不以自己的名字為品牌,正好凸顯其不願意限制旗下設計師的思考走向。1973年起,Comme des Garçons成立股份有限公司;至2002年,海內外員工已增至四百人,每年的營業額達一百四十億日圓以上。在如此的規模下,川久保玲仍然秉持這個原則;換言之,她對於言語一直懷有不信任的態度,因此在發表新裝之前的創作過程,她絕不會用盡種種語言,去要求底下的設計師。相對而言,她每每以簡單幾句話,形成每一季新裝的主導概念,以便讓設計師們能有更大的創造空間。

她指出,一家服裝公司的規模是大是小,倒屬其次,最重要的是要時時創新,敢於揮別過去,才有突破。她曾掀起一場服裝的「黑色革命」,使全世界為之風靡。一般說來,黑色衣服是喪服,代表死亡與神祕,但她敢於使用黑色為基調,創造出各式各樣的衣服,從而成為日常生活中的街頭流行,卻是空前的突破。

1975年,為了打造形象,她祭出「文化戰略」,定期提供視覺冊子,到了1988年更推出雜誌《SIX》,內容大多是前衛寫真。到了二十一世紀,Comme des Garçons 南青山旗艦店,也定期推出畫展和寫真展。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特展《川久保玲/ Comme des Garçons:兩者之間的藝術》(Rei Kawakubo / Comme des Garçons: Art of the In-Between)是叫世人更了解川久保玲,還是Met Gala的熱鬧過後,展覽完全被忘記?川久保玲面目依舊模糊?

觸摸得到的興奮

川久保玲的創意確實源源不絕,難怪她終究要揮別「黑色的過去」,以切開一條創作的生路。從1980年代末期,Comme des Garçons的作品季季推陳出新,從不原地踏步。同時,只要她的服裝秀一開演,底下的觀眾總是既震驚又訝異。以1996年的春夏裝為例,一群模特兒套上她的新作品一出場,彷彿令人驚見一隻隻如魅似怪的北歐精靈躍然而出。坦白說,她跟其他設計師比起來,總是加上一分難以言說的詭譎。後來,更吸引美國「即興編舞家」莫斯·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 ),兩人的合作一拍即合。

不過,評論家鷲田清一以打趣的方式指出,以這季的作品而言,川久保玲好像是一個預言家,因為在整個世紀末,人類的生態環境和飲食文化出現激烈的變動,所以一進入二十一世紀,未來的人類可能會變成像伸展台上的模特兒一樣,呈現異形的身體。

川久保玲能夠這樣突發奇想,當然還是要歸功於她的創意。她曾經將新裝的創作過程,比喻成花朵綻開的力量。同時在決定每一季的主題與方向時,她指出,自己好像遭到麻醉一樣,突然之間喪失記憶,隱隱然進入另外一個世界,等到敲定之後,才慢慢恢復過來。看來,感覺這種過程很像在創作詩歌!

偶爾,她設計衣服彷彿在玩一場遊戲:如有一件作品,是由一片片羽毛壓縮而成的;或許這種衣服恐怕只能穿幾次而已。此外,Comme des Garçons曾推出一件T恤,其上黏有染料,一洗之後,當然就變成另一種顏色,讓你一時間倍感疑惑。但她接受訪問時,一再強調:「身上未必要穿上我設計的服飾,只要觀看或觸摸到,有種興奮的感覺,那我就很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