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社交疏離是防疫關鍵? 美專家稱不能拋棄弱勢社群

撰文:凌俊賢
出版:更新:

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在全球不同國家及地區蔓延,近日愈來愈多地方實行「封關」、「封省」及「封城」等措施之餘,亦有歐洲國家包括英國及西班牙等都在討論「社交疏離」(Social distancing)。它成為躍登報章或網絡的熱門關鍵字。究竟甚麼是「社交疏離」,這又是否代表需要足不出戶兼「斷六親」?

何謂「社交疏離」?

「社交疏離」即避免與他人近距離接觸,理論上就是人與人相隔至少2米。根據這項原則,無論是體育賽事等大型公眾集會,或是私人的小型聚會都要避免。

「社交疏離」目的

此舉目的在於使病毒更難傳播,在避免自己染病同時,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別人。有效的「社交疏離」能幫助一個城市或一個地區減少疫情,為社區騰出時間,減少醫療系統負荷。

新冠肺炎:「社交疏離」能助一個城市或一個地區減少疫情,為社區騰出時間,減少醫療系統負荷。圖為3月15日也門一家醫院的隔離病床。(AP)

「社交疏離」的風險

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克利嫩伯格(Eric Klinenberg)指出,「社交疏離」同時是一種殘忍而成本高昂的公共衛生策略。

他指出,關閉共享空間及機構,意味小孩無人照顧,有家庭亦會失去收入及社會支援。他又認為,這項不足以保障長者、病人及無家可歸者等,強調他們需要額外的照護與關注,而非社會對其置之不理。

新冠肺炎:「社交疏離」的真締在於減少不必要出門,並保持身體距離。圖為3月15日紐約時報廣場的遊客。(AP)

「社交疏離」不等於「社交分離」

事實上,日常生活中根本無可能做到百分百「社交疏離」,「社交疏離」亦不等於要隔離或「社交分離」。

「社交疏離」的真締在於減少不必要的出門,保持「身體上的距離」比保持「社交上的距離」更為重要。克萊能伯格指出,大家在疫情下更要團結社會,守望相助。